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为样本区域,选取了23个反映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有序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10年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协调有序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可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协调关系;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耦合发展优质协调良好的状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优于区域经济,但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一直逊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构旅游产业的因素效应模型,研究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对产值的效应,并进一步研究陕西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中酒店和旅行社规模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对旅游从业者人数和游客人数拉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发挥着独特作用,目前旅游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题是发展,关键是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是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的经济观点,以保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旅游是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合性的社会活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的最佳契合,并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文章首先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陕西旅游处于13位,处于发展良好的一类;接着从旅游设施平均经济规模、吸引游客的程度和深度、旅游劳动生产率、地区产业中旅游竞争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包括陕西旅游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陕西旅游提高其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统计与决策》2006,(5):58-59
国家旅游卫星账户以一国经济内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供求平衡为基本出发点,定义相关指标,并建立表式和账户.TSA账户的供需平衡的基本定律,是TSA与其他测量旅游规模的模型和方法的最大区别.在TSA中,旅游者、旅游消费、集体旅游消费、旅游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概念是由需求法定义的,而特殊的旅游商品与服务、旅游业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及旅游就业等概念则使用供给法定义区域旅游卫星账户,区域TSA是在区域范围内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是相对于国家旅游卫星账户而言的一个区域性旅游统计方法.它和国家TSA的根本区别在于:区域TSA面临着开放性的地理空间.由于区域经济只是国家整体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从区域以外来的游客在此区域的花费,并不是由本区域的经济活动所产生.因此,为了保持区域TSA供求平衡的,可以把旅游花费作为相对产业的产出而不是增加值.这种统计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区域TSA中所统计的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同时也方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对比.  相似文献   

6.
周蕾  王冲 《统计与决策》2017,(18):103-107
文章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信息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进行了构建,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动态地分析了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信息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复苏的新动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293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集,验证数字经济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探讨盗窃犯罪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证明,数字经济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降低区域盗窃犯罪率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消费者的出行安全进而影响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于数字经济对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差异展开讨论,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旅游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表明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建设能弥补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劣势,提升旅游吸引力。此外,旅游资源禀赋越高的地区,其数字经济的发展越能提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表明旅游资源禀赋是决定区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其带来“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旅游接待能力越弱的地区,其数字经济的发展越能提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旅游接待能力之间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就业范围广,能够大幅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衡量和评价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等.文章首先探讨旅游业对地方的影响的传导机制,然后介绍了旅游经济效应的内容和测评方法,最后对河北省旅游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全国国际旅游产业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灰色系统关联度法,对甘肃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是科学发展观在宏观评价旅游业发展运行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而且可以从旅游业发展环境角度、旅游者角度、旅游企业角度、旅游产业角度和旅游目的地角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为此,文章尝试从旅游业发展环境质量、游客旅游质量、旅游企业发展质量、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旅游目的地发展质量等五个方面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旅游业发展质量指数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整合策略与推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林 《统计与决策》2005,(15):117-118
一、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泛珠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区域内各地域单元组成一个协和共生、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发展系统.此系统既能通过协同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又与外部系统对接与互动,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CEPA及CEPA框架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使得泛珠三角各旅游区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元,而代之以一种共存与共生的关系,区域旅游一体化将是最终走向.但由于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和长期以来的行政分割,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只有进行有效的协同整合,才可以重塑区域旅游关系,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亚欧大陆桥的初步建成,为中国及其邻近各国开辟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理念为核心的目的地间新的合作空间.文章通过采用旅游地中心性指数对亚欧大陆桥21个节点城市进行竞争力评价和分层聚类分析,拟在其中国段构建基于旅游中心城市等级体系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借此预测未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寻求构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最优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产业与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要实现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与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旅游效率评价对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和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DEA分析方法,构建了湖北省旅游效率评价指标,对湖北省15个市、州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各地区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两者融合发展在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传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可以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创造发展空间,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双赢。建议从加强政策指导、促进产业融合、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颜澄 《统计与决策》2013,(4):105-108
文章利用高等数学、经济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自主构建了基于最速下降法的区域旅游潜力研究分析方法,利用该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采用曲线化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展开宏观性分析与研究.针对曲线分析深度不足的缺陷,展开模型化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过程,构建了拓展的引力-斥力模型,使用该模型进行长三角区域旅游潜力分析.由此,找到了如何解决长三角区域旅游短板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对如何扩大长三角区域旅游潜力提出了整体对策,为该区域旅游产业稳定、深入发展提供了决策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主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禀赋、以及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等对主流产业增长乃至区域经济增长有制约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主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引领的特点,构造了其理论模型,同时,对驱动主流产业的因素特征研究,构造了资源约束下主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引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理论讨论,形成了资源约束下主流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是影响该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包含了产业中人力资源和产业内外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两部分,这两部分从生态角度进行评价,可以分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存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三个评价指标.生存力和竞争力反映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本身,发展力反映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文章从这三方面设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并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6—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面板数据SDM模型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省际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但东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缓慢,已被西部地区所超越;(2)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均能显著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不显著;(3)人均GDP的增加对本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起到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公路密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无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