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发生了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德国统一。成就这一伟业的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他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民族统一大任;顶住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对压力,选择"铁血道路";打消了资产阶级夺权的企图,压制自由主义;将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联邦。俾斯麦制定出正确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略政策,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扭转时局,通过三次成功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他的历史功绩应予以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2.
近代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政治上并没有走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道路,1871年建立的是德意志帝国。俾斯麦统一德国,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民族统一要求,却压制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奢望。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之所以走运条道路,并不是由于什么德意志民族的特性,也不是德国人民不革命,是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于19世纪德国人民争取“统一和自由”斗争中不同的阶级力量的配备。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代,德意志民族始终被民族认同问题所困扰,德国也被德国人称为一个麻烦的祖国。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德国的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造成德意志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原因,是由于德国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即德国位于欧洲的所谓中间地带,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德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即德国历史一再遭遇断裂,极不利于民族意识的形成。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德国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全民性的共同归属感的形成再遇障碍。在决定性的19世纪下叶,德意志民族国家终于建立,但是三个德意志民族国家均以失败告终,致使民族意识一再遭受重创。德意志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经济领域迈出了德国国家统一的第一步.普鲁士是关税同盟的盟主,它利用该同盟控制了中小邦国,排挤、打败了奥地利的势力,以"小德意志道路"实现了德国的第一次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今德国问题又成了世界举世瞩目的问题。新法西斯运动已在欧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的国际社会问题,德意志将要占重要的地位。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希特勒的历史,也许对我们认识今天的世界仍有一定的益处。一、K·豪斯霍夫的地缘政治论K·豪斯霍夫(Karl Haushofer)据研究地缘政治的经验,吸收前人从政治角度论述有关地理问题,进一步结合希特勒从历史上提出而强调的德意志问题。从地缘政治对希特勒和德国法西斯妄图征服欧洲、统治世界的要求,加以系统的理论阐述。这套“理论”就成为德国民  相似文献   

6.
19世纪 6、70年代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 ,是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比较两国的统一运动 ,分析其异同点 ,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一、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民族的统一 ,这是两国统一的最基本的共同点。具体说 ,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两国都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统一的。德意志是普鲁士王国的霍亨索征王朝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意大利则是撒了王国的萨伏依王朝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加富尔。2 .两国都是通过王朝战争或对外战争的途径完成统一任务的。普鲁士王朝是通过三次战争 (186 4年的普丹战争 ,186 6…  相似文献   

7.
德国人文主义民族历史编纂学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搜集、研究和出版古代史著;二是独立地编写德意志民族史志。这两项工作几乎同时进行,16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下面将分别论述。1.人文主义者对民族历史的研究15世纪末,德国人文主义者开始搜集希腊罗马时代和日耳曼—德意志古代的原始资料、手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民族史文献。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弗尔代的《帝国编年史》、助祭保罗的《伦巴德人史》、奥托·夫累星的《世纪编年史》等。尤其是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对德意志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先后在威尼斯(1470年)、纽伦堡(1473年)出版,得以广泛流传。人文主义者如获至宝,他们利用这部有关日  相似文献   

8.
德国浪漫派不仅在文学及学术手法上,而且在观念的源流上与被人们视为其对立面的其他流派都保持着复杂的关联。只有认真考察德国浪漫派兴起和活动的时代环境,分析当时德意志的社会和历史境遇,以及浪漫派人物对这个时代、这种境遇的反应,及其与它们的互动,才有可能揭示这个思潮的某些独特的性质。德国浪漫派并非活动于一个如现代德国这样有着统一的疆界、明确的人民的国家,当时德意志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浪漫派人物甚至属于不同的邦国。法国革命和法国对德意志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激起了德国知识分子前后不同的反应,亦是激起浪漫派思潮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方面激发和形成了德意志的民族认同以及统一的直接要求。这些都一起促成若干浪漫派人物对宗教改革之前的基督教某种理想的想象,导致他们对天主教的皈依或重申天主教信仰。  相似文献   

9.
日本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23日,日本右翼分子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在进入新千年之际,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跳出来再次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掀起逆流浊浪,否定侵华历史绝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日本的对外扩张性、二战后军国主义势力未被彻底肃清、右翼势力得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依然存在、缺乏对后代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政治上的右倾化等,是右翼势力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是日本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及其活动更趋活跃的具体体现,是日本右翼势力旨在进行所谓“政治总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宗教的和政治的理由将德国的文化分裂了,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又以结束教派战争的方式使德国的文化重新统一起来,使德意志人开始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上强大的民族”,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贯穿于德国文化史的是取代了罗马公教精神的基督教教派信仰;构成德国文化史的主要章节内容的是在教派观念激励下的带有古典主义理想和风  相似文献   

11.
在德国统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我国史学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德国的统一存在着几条道路?二、怎样评价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道路和铁血政策?  相似文献   

12.
德国当代小说家君特.格拉斯于1999年获得了20世纪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在世纪末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君特·格拉斯也许只是巧合,但我认为实有其深意。因为他的创作记录了整整一个世纪人类命运的沧桑变换,为德国乃至整个世界作了一次世纪末的陈词,它既是德意志  相似文献   

13.
铁路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对早期工业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铁路建设不仅与德国工业革命、德意志的统一及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德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助推器.从某种程度上说,19世纪的德国铁路建设基本上与德国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同义,在铁路建设推动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德国统一、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近代德国专制体制的逻辑机理杨和平综观整个德意志民族实体政治体制的流变,简单地划分,可以说是专制上千年,民主五十年。逆历史的一唯性而论,纳粹专制自然是具有20世纪特色的典型专制,是德国专制历史的"至上境界";它的基础是魏玛共和,一种并没有根除专制的民主...  相似文献   

15.
德国法西斯之所以在德国兴起,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即为法西斯兴起提供土壤条件之外,还与德国历史上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非理性主义反动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非理性主义是法西斯的思想前驱。法西斯主义不但是非理性主义的延续,而且是非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20世纪初,德国继承下来的历史和文化,有激励民族奋进的火花,也有导致德意志民族后退的阴霾。从近代开始,德意志民族不仅产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且还有不少饮誉世界的哲学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拿破仑对德国的战争与1848年革命的失败,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情绪。要求德意志统一的民族情结,就反映在路德这位推行宗教改革的历史人物身上。但路德对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没有脱离他本人所处的时代,他的《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贵族书》,是当时德意志民族怨情表达的沸点,但在诸侯领地国家兴起的过程中,路德又忠诚于诸侯领主,并最终成为世俗君主强化其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宗教右翼一直是宗教在美国政坛上的主导力量,但近年来宗教阵营中的另一支力量——宗教左翼开始重新崛起,他们以救济贫困、保护环境、反对海外战争等议题来挑战右翼的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反对于细胞研究等一系列“亲生命、亲家庭”的议题。事实上,宗教左翼并非一个新的现象,它的神学依据就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福音的思想。美国历史上的历次重大运动,如废奴运动、妇女选举权运动、禁酒运动、民权运动等,无一不是和宗教左翼的参与有直接关系。然而今天宗教左翼虽然宣传的声势浩大,却由于其阵营内部的不统一,以及政治手段的欠缺,要想取代宗教右翼在政坛上的影响,并不是在近期内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史上的农民反封建斗争中,有两次大规模的出国远征:一是14世纪中国的红巾军进军高丽;一是15世纪捷克胡司派农民远征德意志。中国红巾军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出国远征的农民起义军。他们从曹州(山东荷泽)打到开京(朝鲜开城),从元帝国腹地进军属国高丽首都,行程2000余公里。红巾军联合高丽农民共同反对封建统治,对高丽社会影响深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受美苏冷战的直接影响,战败的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面对这种人为的分裂,民主德国起初坚持了"一个民族一个德国"的政策。但由于两德在统一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分歧,两德竞争中处于下风的民主德国逐步放弃了民族统一的旗帜。20世纪70年代初,昂纳克政府开始提出并践行"两个民族两个德国"政策,民主德国由此彻底走上了民族分裂主义道路。然而,该政策并没有实现维持国家稳定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民主德国自身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失误、联邦德国"接触政策"施加的影响以及苏联在德国政策上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欧洲中世纪地图上,大多数国家于15世纪下半期均已形成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完成了民族统一,英国和法国则形成了以伦敦和巴黎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也完成了自己的统一,波兰和立陶宛联合以后,便走上逐渐强盛的道路,俄国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在反蒙古人的斗争中逐渐完成的。这时全欧洲只剩下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没有完成民族统一,相反它们仍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意大利姑且不论,本文试图论述中世纪德国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