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崇尚自我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在中西方发展的力程,分析两者的优势和不足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再反思,讨论了这段时期有没有悲剧以及对其悲剧特点的再认识。与以往同类主题评论文章的区别在于:1、明确将反思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的重新崛起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一文学思潮的一大特点。2、力求挖掘此阶段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价值。3、将相关有代表性的多篇作品作了整体分析。本文结论:新时期反思文学是一个反映人道主义沦丧、呼唤人性归来的悲剧浪潮。 相似文献
3.
邹佰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17-22
个体本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一种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体本位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存在,是集体本位逐步发展的产物。个体本位就是从个体自身出发,肯定个体的存在、尊重个体的地位、实现个体的需求、维护个体的利益的一种价值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4.
5.
郭天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5-10
实践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运用实践的基本观点创立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的人道主义。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价值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实现人道主义的正确途径和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它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及共产主义学说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赵升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16-119
早就有人指出,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却是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欧美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的追问是一种思想的冒险:因为追问人道主义意味着要追问人的本性,而追问人的本性就必须从形而上学对人的规定着手。对于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的形而上学特性,海德格尔进行了人道主义的批判,从而显现出人的本性:人是存在的邻居。 相似文献
8.
9.
刘小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1):114-118
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话语主要是以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面目出现,同时也有人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其他人道主义思想作为批判武器,力图冲破思想局限把问题论争引向全面而深入,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道主义思想资源,人们却采取漠视的态度,没有人在论争中发掘它的现代价值,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缺憾。在中西古今的对比考察中可以发现,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话语对道家思想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实际上也有融通的一面,在诸多方面可以相互引证和阐发,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人道主义内涵具有现代性转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刘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从唯物史砚和人道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性质、阶级属性、历史作用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根本区别;从分析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未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的哲学”;同时,从区分人道主义的两种涵义出发,闸述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继承性关系,提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信念,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对非人生活状态的血泪控诉;对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宣扬;对民族文化传统中对“人”的忽视及对个性的压抑进行反思,充分肯定共同的人性人情,张扬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对自我深层潜意识的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发问以及对异化状态的抗争。 相似文献
12.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创作思想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鸿荣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为线索 ,分析论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发展轨迹 ,历史地肯定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价值 ,也指出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张先飞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13-17
文章认为由于人道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实践哲学、道德哲学,当下我们更需要把关注点集中于它的实践价值与道德价值之上。其次,我们在研究评价"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之时,既不能过于炫耀自己时代的历史高度,也不能以成败得失枉论这一观念的价值,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以冀寻找它真正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樊洛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人道主义文学主题在工业题材创作中的表现,经历了从现代文坛到当代文坛的多重变化。这其中有两种走向值得关注:一是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变迁,往往影响着人道主义主题的文学诠释;二是随着“文学即人学”的创作深化,随着工业环境变革中人的问题的凸现,人道主义文学主题的开掘,会不断地以日益丰富而独立的表现形态,逐步走向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王文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138-143
保持传统不是人类的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人类在本质上要求形成一个传统,以保持住飘忽不定的生命之形。不惟人道主义本身是传统,人道主义还是人类道德与精神的载体,惟因有它的存在,人类才保持住了自己的基本面貌,没有从整体上被异化。 相似文献
16.
石凤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0世纪 80— 90年代出现的“新都市文学” ,其创作人数、作品的数量均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但却始终没有出现精品大作 ,也没有成为世纪之交的文学的主导。经过归纳、概括和总结发现“新都市文学”有如下的优点和不足 :一、个人化写作与平面化叙事 ,但过于生活化、经验化 ,缺乏文学的历史感和思想的复杂性 ;二、欲望与异化这两大主题 ,虽然造就了新都市文化 ,但缺乏开阔的发展视野与胸怀 ,成为新都市文学的局限 ;三、人物形象的系列化、类型化 ,虽然刻画了都市新人类形象 ,但也正是缺乏深刻性的表现 ;四、创作方法上虽然对后现代主义采用了容纳和吸收的态度 ,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导致了事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混淆不清 ;五、新都市文学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内涵中的产物 ,也只能是这场城市化运动中的神话讲述 ,似乎多了时代性 ,而少了历史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刘文良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55-57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 ,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个发展过程。考察古代文论中的文艺本质观 ,特别是考察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情感论的发展 ,能够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8.
冯肖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40-46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深邃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他以人性论为武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思源,健笔一生,以启蒙昧,留下了仁爱、博大、丰杂、多异的从文履迹.作为历史人物,应该看到鲁迅的丰杂有其历史环境中的多重性,而在鲁迅研究中,那些过多的源于政治造影的阐释,无疑是对本真鲁迅的一种额外加负. 相似文献
19.
王玉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76-80
从 2 0世纪 60年代末开始 ,欧共体开始参与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援助活动。 1992年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局 (ECHO)成立以后 ,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规模越来越大。目前 ,欧盟委员会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约占全球人道主义援助的 3 0 %。在全球约 3 0个冲突地区和 85个国家 ,ECHO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那么 ,其人道主义援助资金来源如何 ?组织机构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欧共体的人道主义援助具有全球性特点 ,属于无偿援助 ,并且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 ,它的惟一目标就是防止和减少人类痛苦和苦难 相似文献
20.
李建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1-5
"文"是刘勰<文心雕龙>也是整个古代文论的关键词.刘勰论"文",以文章性为基始,标举文学的界域、声色和体势:文学无界有心,清声秀色,循体成势.<文心雕龙>之"文",以其界域之廓大、声色之清丽、体势之无定,整合性地书写着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外观与内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