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3.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的断句方式的确有着难以克服的阐释疑难,《老子》"道可道"章在"名""欲"前断句仍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行本《老子》首章的核心问题是"道"与名言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和"有"这两个名相的互斥和双显,首章实现了对"道"之存在样态的描述,从而使处于名言世界中的人对"无名"之"道"的领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从南北朝起,佛教思想就提供了一个理解《老子》的新视野。晋唐时期,《老子》诠释主要受到般若中观学的影响。宋代以后,《楞严经》深受僧人、文人、道士喜爱,并深刻地影响了宋明时期的《老子》诠释。第一,佛教界依据《楞严经》如来藏缘起说来解说《老子》的宇宙论思想;第二,因缘与自然的冲突是隋唐佛道争论的焦点问题,宋代文人立足于《楞严经》"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说法,来定位《老子》的自然思想;第三,当心性论成为学术思想的核心主题时,《楞严经》的心性思想、修行论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辙、白玉蟾等人的《老子》诠释。《楞严经》与《老子》的互动,是宋明时期佛老关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道”是《淮南子》一书的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来源于《老子》,通过对道的论述,《淮南子》详尽地发挥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由此形成了系统的自然宇宙观。《淮南子》的道论主要论述了道的整体性、无限性及其演化阶段和理论。通过这些论述,使老子以来的道家理论得以深化,显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关于《老子》的道,应从矛盾中来分析其思维理路的历史展现亦即其历史性。"道"有不可"道"之常道与可"道"之非常道之分,"名"亦有不可"名"之常名与可"名"之非常名之别。正负之间恰好形成矛盾。黑格尔说《老子》之道以"无"或"虚空"为最高本质。若果真如此,那么老子的哲学就真的像他所说"停在初级的阶段"了。《老子》全书重在说"道",而"道"的丰富、发展与致用必须从抽象进入具体;而进入具体之路,首先是由道而理,进而是象与数。要专就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讨论,那么,"道"从抽象进入具体的途径之第一步,就是由"道"而"德"。"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功能与作用。"德"正如同其来源"道"那样,其自身中也包含了内在的矛盾。综观《老子》由"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的论证,可以看出那就是一个矛盾在以上诸层次上不断展开、演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每个后一阶段皆为前一阶段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这样的展开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不具有其必然性。《老子》从"道"与"德"的内在矛盾看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老子》通行本第五章和帛书本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在对文本进行对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阐释了两派学术观点的合理之处,同时就两种版本中"多言数穷"和"多闻数穷"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论证。纵观《老子》全文,帛书本中"多闻数穷"与前文文意更加连贯,逻辑更为清晰,强调了"多闻"对于"为道"的不益,表明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重要意义,符合老子"为道"、"为学"及自然无为思想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由于《道德经》中体现了较丰富的战争及谋略思想,所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甚至是讲阴谋的书。本文在对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更准确理解《道德经》所论述的主旨———"道"的本质含义。本文认为:老子的"道"是情怀和规律的高度统一;情怀是根本,是实质,是理解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钥匙,也是澄清误解、辨别是非的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0.
"礼"、"理"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持续数千年的话题。早期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二字的用法,为二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关系定下了基调。"礼"字已见于甲骨文,从春秋时期开始,"礼"被逐渐赋予了形而上的阐释。"理"字则罕见于战国以前的文字资料,直到战国中期,对"理"的理论化改造才展开。《老子》无"理"字。《老子》中的"礼"和"义"被分开,"礼"仅指外在仪式,属"下德"之末,距"道"最远。《庄子》继承了《老子》中"礼"字的用法,并沿着《老子》重视"礼"之内在情质的思路,抨击儒家拘守的"世俗之礼",主张安于"性命之情"。《庄子》引入了"理"概念,作为儒家式"礼"概念的对立面和替代品。《庄子》的"理"概念补足了老子"道"论缺环,从此"理"和"道"遂成为不同学派广泛采用的一对理论概念,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回响。  相似文献   

11.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诠释集中体现在对"道"的虚拟化命名和象征言说的特征之中,"道"只是"天地之始"的一个虚拟化命名,其本身并没有实体意义.老子对"道"的把握,是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在具象性象征言说中,使得本原呈现.老子的这种表达和言说方式正好代表了中国哲学独有的方法论意义,即在形式上是以语言(经籍)为主,但在实质上却借助语言(经籍),通过象征言说,最终达到对本原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道"涵混太虚,周流十空,与"道"为一的体道者其心境自然体现"大"的特性.《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表现为大智、大慈、大刚;《庄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除具备《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特征之外,更表现为大悲情怀,逍遥境界.二者不同于先秦儒家所指"大人"的个体的道德精神的伟大,亦不同于后世所谓的阳刚壮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魏源力图通过诠释《老子》以"矫末世之弊",他在《老子本义》中阐发了"不盈、务内"的管理之道、"利人外身"的处世哲学、贵贱同一的平等思想,充分彰显出老学所具有的"救世"价值,这些政治智慧是中华民族进行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一种勿庸置疑的看法。即认为“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出现,理所当然地始自老子。但事实上,早在《左传》和《国语》中“道”就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道路向哲学概念的上升和抽象(详见拙文《“道”的哲学抽象历程》,《文史哲》1992年第6期),而老子的贡献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一般的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或本体概念。但是,老子为什么要选“道”来作他的最高哲学范畴,老子又是如何把“道”由一个一般的哲学范畴提升到自然和人的最高统摄物的位置?笔者试图就此进行初步的探究,并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源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老子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它的存在和变化都有一个许可的极限。"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集中反映在《老子》一书中。该书以民本为主旨,按照"道-王-民"的逻辑架构依次展开,通行本《老子》81章的内容排列大体与此呼应。在老子的逻辑框架中,民虽然处于被动、弱势或末端,但其利益、诉求、理想、价值目标,早已被老子逻辑地隐含在道论中,通过道对王的影响或作用,使之现实化和对象化。道具有本原性、神秘性、有用性和伦理性,道决定王之所为,王决定民之所化。王依道行事,"以百姓心为心""不以智治国""不以兵强天下",百姓才能自化、自富、自正、自朴;王背道妄作,"以智治国""以身轻天下""以兵强天下",则会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最终难逃灭亡之命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因此,"民"是老子思想逻辑的重心,为"民"而鼓与呼,是《老子》一书的主旨。但老子把百姓的自化或解放,寄托在统治者的无为或诉诸统治者的"善心",未免过于天真,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老子民本逻辑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前人对于《老子》第一章"两者"的理解众说纷纭,大都纠结在第一章的"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等的单一方面,而忽略了从全书出发理解"两者"相对关系的多层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老子》论述"道"时使用的"两者"包含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个人修养之道三个层面的相对关系。因此,将"两者"综合来看就不只有单一的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之“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理及终极存在,乃无形无象无限之大全;“言”因指涉经验世界而落于形迹。“言”之表达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冲突。为了解决“道”与“言”之间的紧张,《老子》提出象征、“正言若反”等言说方式,以方式之改变来战胜“不可说”之困境。然此皆为“方便法门”,惟有于“无言”之静默中方能臻入“道”境。另外,《老子》之道言观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科学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20.
《太一生水》下半部分"天道贵弱"篇所见"道"和"名"均需从"天道"的角度去理解,"道"指的是"天道","名"指的是"天道"的原理与作用。从天道至人道是此篇基本思路,由特殊地理形势引伸出的"天道贵弱"是原理,政治上的成功与生命的长久,是实际的功效。"天道贵弱"篇与《老子》第77章有着密切关系,但究竟是在"天道贵弱"篇基础上形成了《老子》第77章,还是"天道贵弱"篇属于对《老子》第77章的阐发,则难以断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