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技术壁垒:中国“入世”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技术壁垒逐渐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 发达国家是技术壁垒的主要策源地,我国大多数种类的出口商品都面临着发达国家在技术壁 垒方面的限制。因此,本世纪初技术壁垒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样,针对 我国面临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已势在必然。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绿色技术壁垒已成为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最大障碍之一.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为由制定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鉴于农产品和食品是各国普遍加以保护的敏感商品,所以农产品贸易受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更为严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产品出口主要销往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而这些国家主要采用绿色技术壁垒实施贸易保护,所以,如何从理论上更好理解绿色技术壁垒,并在实践上采取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积极策略是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20多年来,世界反倾销调查不断增多,我国出口商品遭国外反倾销调查亦逐年上升,并已成为国 际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反倾销已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各类商品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表明各类商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文章认为,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青海出口商品结构落后状况,就必须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集约经营、技贸结合为手段,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努力打造名牌产品,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出口退税政策是促进我国商品出口的一项重要措施,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成为调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手段。选择纺织品和钢材这两大类近年来出口退税率调整较为频繁的商品,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
八种指标的测算显示,中国在商品贸易持续顺差的1994—2012年间,出口商品集中度呈逐渐上升态势。基于协整方法的分析表明:出口商品集中度与商品贸易顺差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当以HHI指数衡量的出口商品集中度增加1%时,商品出口绝对顺差增加35.072%。而且当出口商品绝对差额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85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提高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影响顺差的扩大,通过使用顺差规模最大的SITC第8类产品中出口额始终位居第一的84类产品生产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发现1995—2011年期间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均已显现。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应在技术壁垒中发挥设备、人才、技术和信息等优势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技术壁垒是当今世界最盛行的贸易保护手段.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障碍,为了克服障碍,中国检验检疫部门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依据,通过技术手段冲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同时要尽快生成一种中国式的技术壁垒措施,适当保护国内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保护国内消费者权益,维护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孙恒有 《南都学坛》2005,25(5):105-108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即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与资源和环境应结合起来考虑,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着商品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等问题,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需要体现节约资源和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技术贸易,需要调查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合理引导国际投资等。从而促使我国外贸出口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技术壁垒及其跨越方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外部技术壁垒是阻碍中国产业出口模式转换的重要障碍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壁垒的形式、特点和作用机制,指出从动态角度考察技术壁垒对进口产品兼有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的双重机制作用。其次,讨论了跨越技术壁垒的三种方式:技术引进,利用FDI和采用国际质量认证制度,分析了三种方式下跨越壁垒的成本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的频率高、涉及的商品范围广、胜诉率不高及带来的损失大等特点,分析了中国出口商品存在低价竞销等内部原因和各国为了保护国内市场,通过反倾销来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的外部原因,提出了减少中国出口商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