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明 《理论界》2007,(11):137-138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是客观的事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和借鉴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将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文明冲突和文明共存引发世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发展和多样化,不同文明在交融中发生碰撞而走向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复杂多极的文明世界中共存,学会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高旻  赵耀宏 《学术探索》2023,(10):111-117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转化创新活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能力。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以主体形塑着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绍兴地名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靠语言传承的,地名是语言中的一部分,因而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也可以说地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的部分活化石。本文探讨绍兴地名文化,从地名的语言特点入手,进而试图揭示绍兴地名命名的理据以及地名之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安全文化的产生及特点。提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安全行为产生安全观念,在安全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必将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安全文化,应该而且可以发展成为安全文明。  相似文献   

6.
在悠久的城市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璀璨夺目的文明,最能形象而具体表现的就是各个时期的建筑。本文以杭州为例,论述了近百年来城市建筑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指出传承和创新是建筑的永恒主题。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传统和创新正在不断发生“碰撞”,作者建议着力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新时代我国城市建筑文化,彻底改变“建筑千城一面”的现象,为创建城市文明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为了各自的物质主义利益相互之间激烈争吵,差一点就毫无结果不欢而散。人类文明面临着两种前景,和谐文化主义文明和文明的毁灭。文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导致了生物大灭绝,文化的发展也正在导致人类大灭绝,人类正处在灭亡的边缘,科学家正在为人类准备后事。与此同时,文化的发展壮大正在推动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过渡,这是一次空前的根本的文明大灭绝。为了在三个大灭绝中获得新生从而持续生存下去,人类必须主动推动文化主义文化大革命,抛弃物质主义文化,推动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的大转型。本文为此提出了五点建议,探寻人类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地理、时间和空同的三维进程。文明的延续以至文明的衰亡,都与支撑文明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文明是自然一社会一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豫菜文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中国烹饪文化中,豫菜文化是发祥文化,豫莱文化是和中文化,豫菜文化是大众文化,豫菜文化是素食文化,豫菜文化是医食文化。豫菜文化是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应该向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文化转化,从而实现豫菜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它在广袤的地域中孕育,由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因此,它不但具有统一的民族性特质,还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化存在。黑龙江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在其起源与发展中,也有自身的特色,在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黑龙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全球一体化中文化发展趋势是最具争议性的课题,文明趋同论和文明冲突论等各种学说、观点粉墨登场。然而,从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客观环境来看,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中人类各文明间将互相包客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王献华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40-160+205-207
三星堆祭祀坑埋藏之前的几个世纪,即公元前两千纪的中后期,是亚欧大陆青铜文明互动频繁的时代。这个时代亚欧大陆的主要青铜文明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分布在自然形成的主要文化交通线或文明大动脉附近,呈现出一种动态格局。其中,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包括从东北亚直到东欧的欧亚草原带、从中亚通向西南亚的“内亚山地走廊”,也包括童恩正先生提出的,贯穿我国境内,从东北亚到东南亚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海上通道则主要是从红海和非洲之角辗转到东南亚的季风带海岸线。三星堆文明和商文明一样,处于作为文明大动脉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彼此联通也相互竞争,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由“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两侧的江海陆地共同构成的力量场是中华文明的舞台。这种对中华文明空间结构的认识是理解三星堆文明的关键,对三星堆文明的研究也因此具有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银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立行之本。只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从服务质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狠抓优质文明服务,形成“大服务”格局,才能提高优质文明服务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人类文明从自为期向自由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此文旨在讨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中的竞争精神。中国文化缺乏竞争精神,更缺乏颠覆精神。中国文化从总体来说属于一种文明过度的文化,儒、道、释三教的总体特征是禁欲、无争与软弱。这种文明在遇到外部蛮力侵略时只能是一种失败文明。  相似文献   

17.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23,(4):171-176
从文明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非传播,其面临着文化隔阂、传播效能受限等多重挑战。因而以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新文明观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就尤为必要,其真正回归了国际传播分享交流对话的本质,不但有助于发掘中非文化共性与差异,超越西方以对立冲突竞争为主的对非传播范式,更暗含了中国对非传播的文化自觉。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对非传播新探索,不仅需要实现理论升级,建构能支撑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对话性的对非传播理论体系,还需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以实现中非日常生活的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四时期知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杜亚泉关注国际政局和世界形势,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他对东西文明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比较,主张多元主义和文化调和论,断定东西文明不仅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的差异,而且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差异。他不承认西洋文明在总体上比中国文明优越和进步,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救济”西方文明,乃至对世界文明作出补救性贡献。这种文化调和论肯定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价值,力主通过东西文明的调和,创建以中国传统文明为根基的中国现代新文明,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和对中华文明前途的担忧。这一思想顺应并揭示了五四时期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趋势:思想自由、价值多元与开放包容的格局。但他夸大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误解了欧战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消极影响,仅仅看到两种文明的民族性差异而否定两者之间更为明显的时代性差异则是错误的,这无益于东西文化问题的真正解决和中国现代新文明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张莉华 《理论界》2008,(6):148-149
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培植、熏染了一代代文人志士,养成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成就了东方文明。但是传统文化乃至当代中国文化的异化,却不能忽视和漠视,文化塑造了人的奴性、惰性,使人与文化不能相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吉刚 《云梦学刊》2012,33(3):79-84
全民的道德文明程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底线,一个民族一旦道德文明的基本底线出现危机,那么,整个民族文化的底座便会丧失应有的支撑力。反观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其最大软肋就是缺乏让人们信服的道德底线,奢谈“伟大而又崇高”的道德理想,其结果就是道德理想总是演变成空洞虚伪的说教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