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为代表的新农民群体,正在改写中国农民传统形象,有力推动中国农业的进步。他们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承载者,中国"三农"未来的希望所在。同时,新农民群体的所思所盼,也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比较,提出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即新"新型农民"(简称新型农民)的概念,新"新型农民"是随着社会发展,分工分化成长壮大的各种新类型的农业从业人员。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农民的类型、农业专业化、农民职业化、新型农民首先实现区域、新型农民培养对象和土地租赁或者自有等热点问题,最后指出新型农民的发展要尊重农民和基础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广西今年计划免费培训1.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这些被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将在未来农业生产中扮演主角,因此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业内预期,他们将终身投资经营农业,发展家庭农场,推进农业机械化,使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据悉,培训"职业农民"的工作在广西的35个县推进,对符合条件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建立初、中、高"三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满足农民市民化诉求。农民市民化是农民扩展自由、拓展选择集以提高可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为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创造条件。农民市民化的规模和速度需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财政承担能力相适应,农民群体分化速度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群体分化的动态均衡。因而,在农民群体分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分享。农民市民化和农民职业化是农民获得发展以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所以应注重实现农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释放农村土地,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体分化是一个长期的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鼓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建城乡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6.
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各地方形成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热潮,但是人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差异甚大,如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理解为"农业工人",有人则理解为农业投资者或农村经纪人,更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理解为农业企业经理或农业企业工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要想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强新农业、新农村和新农民(简称新三农)建设,建设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培养新型农民和实现农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保证,只有协同推进新三农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并进而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城镇化需要农民市民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需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率,切实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亟需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9.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中大量的涉农之作,多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包括农业的生产和制度,农村的环境和生活,农民的形象和心理等,是对唐代"三农"的艺术写照。根据文学史考察农业史,既能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项新内容,又能为农业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对当今的新"三农"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太谷在农业的发展中呈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明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鲜明的"一村一品"特色,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太谷县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如下启示:要树立大农业观,要有持续的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的发展,善于把农民调动和组织起来等。  相似文献   

12.
涂俊明 《社区》2014,(27):45-45
这些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少农民“洗脚上楼”进社区,成为新农村里的“新居民”。但是,他们依然身为农民,不少社区农村居民仍然耕种着土地,他们是“居民型的农民”。农民进社区,加之不少地方实行“村委改社区”“街道变社区”,农民、农业、农耕元素大量加入进社区天地里,构成了新型独特的社区板块。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里的各种农事、保健、科技等“告示文化”悄然兴起,渐渐地成为新型社区文化的一道别样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以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为典型个案,通过实证调研方法,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结果表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殊优势,使得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总体较高;不同性别间农业科技知识需求强度不对称,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强度不同;家庭收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为了提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需要在政策上充分认识农民的群体层次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农民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对不同层次的科技知识使用不同的传播路径;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关注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女性农民、年龄较大的农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科技知识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就小农生产何去何从、中国农业将会走向何方等问题学界仍存有较大争议。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在当下中国农业转型问题的讨论中引入一个历史的维度。基于农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重点从农地制度的演变、农民群体的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等三个方面梳理中国农业转型的具体历程。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地制度一直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两个矛盾面向之间演变发展。“三权”分置政策的出台调和了上述矛盾,但其结果是农地出现被部分商品化的倾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小农生产所具有的保护作用不断被弱化。第二,日益深化的商品化进程,不断冲击农户的兼业模式,在边缘化大部分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着一个中农群体的产生;同时,又不断分化农民群体,使得大农与小农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第三,在农业产业化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兴起,但他们并没有带动和组织小农生产发展,反而是全方位地排挤和吸附小农户。上述三方面的变化正推动着中国农业生产从小农农业经营体系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对小农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农业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明确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归纳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农民在此过程中分化成为了城镇定居农民、半工半耕农民、中坚农民和小农户四大群体。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民分化的基本结果,提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政策取向:未来应当以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和农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力军,2020年,我国职业农民发展到1 700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9.6%。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9 763名职业农民的调查样本数据,从生产经营类别、地区等维度对职业农民的群体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中情况相比,职业农民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比如男性多、平均年龄低、受教育程度高、非农户籍多、参训比例高等。相比发达国家农民,我国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务农时间较短。不同生产经营类别和不同地区的职业农民基本特征差异显著,如纯养殖类和经济类作物种植业、东部地区的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农民教育培训、劳动力市场、土地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本行业与地区差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的个案分析,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地经营模式变迁,即从种地到经营地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以新型职业农民阶层立场进入关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首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活空间解体导致年轻劳动力流失程度加重,作为生产空间的村落事实上逐步解体并引发传统农地经营模式转型;其次,“国家在场”与“资本下乡”不仅有利于实现土地保障功能向财产功能转型,也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核心机制;最后,以新型职业农民阶层立场审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三农”问题,则要求区别对待不同土地经营者“下乡”形成的多元雇佣关系,以培育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为契机,“有条件、分步骤”推进中国农地制度诱致性变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改革风险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利益分享机制,最终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县域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地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的4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做法主要有政府推动型、科教单位服务型、企业主导型、科技能人带动型等4种类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农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技推广效率;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机制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带动效应不显著;小规模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实行涉农部门大部制改革,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整合涉农科技专项资金,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民的组织培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民的组织培养是有效培养新型农民的方式,具体来说是充分利用组织资源,推进组织学习,提高农民技能,增强农民组织意识,实现新型农民个体和组织共同发展的培养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组织为新型农民的组织培养案例,总结其带动培养新型农民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精神及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赋予了农民新的使命与责任,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职业精神的形成与提高,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爱农敬业、责任与奉献等基本内容。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精神的培养,可通过人才选拔、农业实践、教育和社会氛围营造等途径来实现,这尚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坚持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