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襄汾县张再烈士陵园,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名叫陈云清。他自1957年开始守护烈士陵园,至今已45年了。因而被人们称为“为烈士站岗的人”。45年前,陈云清从山东老家携同妻子背着行李,来到了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张再村,当了一名修路工人。当地党组织发现他为人诚实,勤恳俭朴,又略通几套拳路,便动员他到张再烈士陵园为烈士守墓。陈云清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妻子在山东革命老区又是民兵女英雄,当他们听说陵园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时,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便答应了这份工作。当时的陵园,实际上是一片光秃…  相似文献   

2.
小非 《老友》2013,(4):32-33
69年前,在河南偃师的一个小山村,13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68年,一位心地善良的村民接过了为烈士义务守墓的任务,承诺将13位无名烈士当做亲人,看护他们的墓地。之后他无怨无悔,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朴素的情怀,用45年的坚守丈量着人格的高度。如今,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仍在用行动履行着当年的诺言,每天除草培土,守护着烈士的英灵……  相似文献   

3.
子贡守墓 子贡是孔子杰出的学生。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子贡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逝世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6年。  相似文献   

4.
月青 《社区》2005,(14):40-42
我见到佘幼芝时,她哭着说“:我千想万想,怎么也没想到,这次修袁祠,会让我搬出去,如果我们再也回不去,佘家372年的守墓史就会突然中断了……”袁崇焕祠位于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是个大杂院,住了十几户居民,袁崇焕墓与其一墙之隔。1630年的一天深夜,佘家先祖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将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的首级从法场盗回,藏在自家院内,日夜守护。佘幼芝就是佘家第17代守墓人。一位“美联社”驻京记者采访后感叹道“:我们美国建国才200多年,还没你们家为一个将军守墓时间长。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事。我不明白,是一种什么精神,能让你们守了这么…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有位老善人叫王风仪(1864--1937),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一生奉行诸善,帮人无数。35岁那年,救友人杨柏,走在半道上明道。38岁那年,父亲去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扶阳养生疗病法,讲病“话疗”救人,深得民众爱戴。  相似文献   

6.
公元1630年,明代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在北京被崇祯帝冤杀,他的心腹谋士佘义士冒死偷葬其首级,并立家训:代代为将军守墓。370多年过去了,佘家第17代传人佘幼芝女士仍守着袁将军的墓。 一位美联社记者采访守墓人后泪花飞溅,说,我们美国立国才200多年,而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了近400年的墓,可敬可赞! 有人问究竟为了什么?佘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  相似文献   

7.
新萍 《新天地》2011,(12):8
在河南省延津县东屯镇西屯村村西头,有一处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102位无名烈士。七旬老人宋树茂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为102位无名英雄守墓。西屯村革命烈士陵园里种着核桃和杨树。树木掩映之下,是102  相似文献   

8.
今年39岁的张四一,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5岁时掉进一个十几丈深的大山洞,在洞里奇迹般独自求生8年。13岁爬出山洞后,他又在另一个山洞里过了两年“野人”生活。刚回归人类社会时,他只能吃生食,不认识钱,不懂得亲情。现在,他不但有一份独特的工作,而且娶妻生子,懂得孝敬父母,富有爱心……  相似文献   

9.
信念的力量     
《阅读与作文》2010,(9):17-18
霍雷肖·纳尔逊出生在1758年,是牧师的儿子,瘦消多病并喜欢航海。十几岁的时候加入了英国海军,在去东印度群岛的时候,一次高烧严重地损坏了他的健康。但他从不允许这一点阻止他前进的脚步。18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皇家海军上尉,到1802年成了海军舰队总司令。  相似文献   

10.
韩旭 《北京纪事》2015,(8):68-70
2015年已是施凡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学戏的第四个年头。不过当我见到他,感觉他像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一脸稚气,童声未脱,个子也不高。与他聊了几句后,才知道,他今年才13岁,9岁就考进了北戏,比一般的学生早入学好几年,难怪看着小。想一想如今,9岁就能入校学戏,实属少见,我们不妨听听施凡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与伴侣》2007,(6):63-63
在婚姻的十字路口,我该何去何从 我是2003年认识现在的老公的,那年我22岁,他32岁。我在一家影楼上班,而他自己经营了一个服装店在外上班的生活让我很疲惫,为了逃避我去了他的城市帮助他一起经营,并开始同居生活。2005年我们结婚了,老公的长相、身材都很平平,而我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班花。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第一户人家从5岁到8岁共养了他3年,后来他们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便将他送了人。他不肯走,结果被养父母打得浑身是伤、实在挨不过了,痛不过了,才断了回去的念头。第二户人家养了他5年,到13岁那年,还是被狠心的养父母送了人,原因是他们收养了自己亲戚家的一个儿子,好过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他还是不想走,哭着喊着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3.
老张今年64岁,身体很健康,去年,老伴因癌症不幸去世,半年后他便和一个同岁的女教师结了婚,儿女们也都支持他们的婚事,可是结婚不到半年便离婚了。两个月后他又和一个40多岁的女人结婚了,两个人过了不到4个月,又离了。别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他在一次跟老朋友聊天时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老爷爷一生曾主编过很多版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有高深的学问。可他没读过大学,他的学问完全是靠自学得来的。他出生在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3岁时父亲就教他认字,6岁时就把他送进私塾,12岁他考进了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公立高等小学。当时要学三年才能毕业,由于他学习刻苦,  相似文献   

15.
绿拇指男孩     
莫里斯.杜恩,1918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文学世家。他从小便有写作天赋,18岁开始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28岁正式开始丈学创作生涯。两年后,其小说《大家庭》即摘得法国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1955年起,他的系列小说《该死的国王》相继问世,共7本,影响很大,先后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2003,(4)
1988年,13岁的韩国少年申世庸带着痴迷的“美国留学梦”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但是生疏冷漠的异国环境很快就击碎了他虚幻的梦想。在父母兄长的支持下,他凭借顽强的个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走过了那段艰辛的人生旅途。1992年,17岁的申世庸根据自己的留学经历写的书在韩国引起轰动,成为留学少年的必读书,1994年他考取了牛津大学,现在他学成归国,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企业家。2003年初,他和母亲来到央视《实话实说》节目现场,向中国的观众讲述了他在美国度过的那段艰辛的生活。我13岁想偷渡去美国最初产生去美国的想法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班国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学术界对他十分重视,可是忽略了对他生卒之年的严密考察,误认为他生于建武八年,卒于永元四年,享年61岁。但如果重新对史料详加考证、甄别,我们会发现,班固应该生于建武十一年,卒于永元五年,享年59岁  相似文献   

18.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相似文献   

19.
1819年5月31日,他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5岁那年,他们全家搬迁到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在那儿做木工,承建房屋,他在那儿也开始上小学。由于生活穷困,他只读了5年小学,便辍学在印刷厂做学徒了。工作虽然辛苦,却没有阻止他爱上浪漫的诗歌,他发疯一样,没日没夜地写。  相似文献   

20.
魏玉秀同志1926年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年仅13岁。1944年至1952年,给周恩来总理当过8年的卫士;1952年转业地方工作,1987年在平定县离休。最近,我专程拜访了魏玉秀同志,他给我讲起了那些值得回忆的往事:1944年春节后,已有5年军龄的魏玉秀同志从三八五旅宣传队调到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从此开始了跟随周恩来同志8年的卫士生涯,那年他刚满18岁。现在他仍清楚地记得周恩来同志首次找他谈话,他提出自己年龄小、没文化,怕完不成任务时,周恩来副主席鼓励他:“除了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