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点在于农民富裕、农业发达、农村文明。社会和谐。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需要大量的骨干农民从中发挥作用,需要“核心村屯”、“中心农户”和骨干农民的辐射和带动。田东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民族地区强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田东”的目标.深入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和培育骨干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实现了“固堡垒,强队伍.树旗帜.同进步”的目的。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中心农户骨干农民作为广西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来,全区各地积极响应,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骨干农民,促进了产业发展;依靠中心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壮大发展产业,扩大了受益面,实现了农民共同致富,有力地助推了广西新农村建设。有数据表明,2006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775元,比上年增加270元,骨干农民、中心农户在助农增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6,(8):22-22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四种认识上的误区急需引起重视。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一次短期运动,急于求成大哄大嗡大跃进.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贴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本人认为要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2006年12月14日下午,“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宁波大学安中大楼碧华厅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郭正伟,市委常委、校党委书记程刚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副市长陈炳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戴国华,副校长郑孟状,副校长唐绍祥,市农办副主任周建飞等领导参加了大会。市委郭正伟副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能成为服务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的平台,成为传递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桥梁、连接政府与农村的纽带,使宁波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市委常委、校党委…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住房面积,改善居住条件,已经成为农民消费投资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南阳市600户农户住宅投资行为的调查发现:农户依然有投资的强烈需求,并且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投资区位向交通便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理位置扩张.因此,有必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居民点的规划进程,并对农户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7.
以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公共产品投资为主线,通过调查南京市城乡边缘区农户对政府公共产品投资现状况的评价和农户对政府公共产品投资期望偏好,比较和分析了农户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同类型公共投资的需求强度。结果认为,在过去5年间南京城乡边缘地区的乡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相对较多,对与农民自身生产、生活和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公共产品投资偏少,从满足农户偏好出发,政府有限的资金应当重点投资于社会保障型公共产品和公共属性越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对农村道路、排灌系统、饮用水供给设施和医疗服务投资。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9.
城乡之间泾渭分明的二元社会结构主要是非农身份的人所设计的制度造成的,这些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和强制收容遣送制度。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是以提高现有的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必定是暂时的,而不能是持久的,现有的新农村建设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宪政理念上说,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在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实现平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对中国的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建设思想。毛泽东的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对当前初级阶段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对解决"三农"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江泽民"三农"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直接面向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南和以高教改革为平台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应该而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大学生村官工程”应该成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建设,使得这项援农工程不断地将高等教育的科技和文化资源,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近现代农经史,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旧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实则是农村的平民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于推进国家工业化,与之相适应,长期实行城乡分隔的体制、政策。因此,建国后的历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都不过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不同方面为建设新家园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既不是旧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回归,也不是新中国历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再现。即将开展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新的内涵、新的动力和新的前景,寓意深长。  相似文献   

14.
南宁“绿城”、柳州“百里柳江”、桂林“两江四湖”……广西“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城市名片给国内外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5.
破解"三农"难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对我国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有特殊的难度,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诸如农民增收、户籍改革、经费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保障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等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农”问题缘于长期的小生产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但最根本的是新发展方式的选择,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乃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小额贷款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逐步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小额贷款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正值新农村建设时期,小额贷款更是遇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从小额贷款对农村建设的作用及农村建设资金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小额贷款的重要性,并且对小额贷款发展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下如何开创小额贷款新局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农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向城市,由此导致了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迫在眉睫。必须从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的创业环境入手,解决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等措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中国“两会”将建设中国新农村作为未来十数年国家新发展的重大方略,这是自1982年党中央提出解决农村问题以来的一次重大飞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性的科学措施,只有通过实施三项机制、实现“一稳双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及分类指导等具体行动,才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别扩大、农村社会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