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在现象学心理学的范围内,胡塞尔首先排除了对客观时间之存在的设定,而后揭示了由“滞留 -原印象-前摄”组成的内时间意识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客观时间的构造问题。胡塞尔的时间 意识分析有助于澄清时间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并因而为理解和评价各种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不 可替代的依据或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还原后的纯粹意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内时间意识是先验的,而动感则是伴随着视觉、触觉等感觉的运动感觉,与内时间意识并没有本质关联.但根据现象学原则,内时间正如纯粹意识本身一样不是空形式,不是形而上学的预设,而恰恰是在原初体验中被意识到的.真正基于原初体验的构成性分析将表明内时间与动感不可分,进而纯粹意识也不是脱离身体构成的空形式,而且对纯粹意识进行具身化理解反过来又会使内时问与动感的内在关联更加明哳.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层: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构造和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显现。意向对象在时间中的构造中,胡塞尔采用了意向性视域、横意向性时间、被动综合、直观、本能等概念进行阐释。因为直观与被动综合形成的意向性视域总是处于相互论证的循环之中,所以胡塞尔没有办法在意向对象的时间构造中保持其本身的同一性。而且,他用设置本能的方式来作为意向性对象的构造动力,是对意识现象学大厦的一个威胁。因为这已经是用意识以外来的东西解释意识,而非从绝对意识出发来解释意向对象。在意向对象的时间显现方面,绝对的时间之流本身的显现总是与意向对象的时间显现处于相互论证的循环之中。且意向对象的时间性显现也被设置了一种动力性因素,有违现象学精神。所以从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上能看到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阶段一些论证上的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主体自从掌握了语言进入象征界后,便进入一种分裂和意义整合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命的动态过程.精神分裂状态既是生命过程的暂时中断,又是意义整合的重新开始.时间性是一种意义统一体的生命的基本规定.没有时间性,就没有意义.从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时间意识的两个起源:精神病理学和语言表征机制.主体的构成离不开这两方面的结合.现象学的目的是要恢复主体在语言上的原初意指关系,即前概念阶段意向性关系的恢复.这种意向性关系既有意义构成层面,又有心理能量的分配和转化层面.本文通过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来分析时间意识的形成和主体的意义构成.  相似文献   

5.
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的感觉,是一种存在的体验。王维对于时间的感知,超越了中国人在时间问题上恐惧和忧患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时间的无常性、时间的无时间性和时间的瞬息永恒性。其参破时间而抗拒时间的方式是:归去,不还,闭关。王维消融于山水,自失于时间,进入澄明而无限的时间流,进入生命存在的绝对自由的空间,他的山水田园诗也即成为其把握当下感性生活的诗意存在状态的直观。  相似文献   

6.
境域作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构建他们各自哲学体系共用的一个中心概念,揭示了意识发生以及存在者的时间性绽放的特点.意象既是一种意识活动现象也是一个具体的因缘性存在.意象的发生、呈现和展开方式,直观、意象和弦等某些解释意象问题的传统理论,借用现象学的“境域”理论都可得到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的感觉,是一种存在的体验。王维对于时间的感知,超越了中国人在时间问题上恐惧和忧患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出时间的无常性、时间的无时间性和时间的瞬息永恒性。其参破时间而抗拒时间的方式是:归去,不还,闭关。王维消融于山水,自失于时间,进入澄明而无限的时间流,进入生命存在的绝对自由的空间,他的山水田园诗也即成为其把握当下感性生活的诗意存在状态的直观。  相似文献   

8.
前摄概念在胡塞尔的时间意识以及被动综合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重要性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胡塞尔明确地认识到并揭示出来。胡塞尔对前摄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前摄仅仅表现为意识的非连续开放性,它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完全依赖于内在客体,其对此内在客体不起任何作用; 2)在"贝尔瑙手稿"时期,"原印象"被视为对前摄的充实,从而前摄被赋予连续性,前摄与滞留之间具有了"多重交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消除了时间意识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3)通过对充实与直观的进一步研究,胡塞尔最终将前摄视为时间意识的意向性,滞留的意向性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对过去的前摄意向性的保持,从而时间意识成为自身发生的结构,它是一切构造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哲学史上,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实践观决定认识论的性质和特点。即在不同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认识理论性质不同,特点不同。本文仅对此问题述一浅见。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什么是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唯物主义承认‘自在客体’或心外客体,认为观念和感觉是这些客体的复写或反映。”又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世  相似文献   

10.
海洋环境意识研究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意识是环境意识在海洋空间领域的表征,是人类对海洋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意识;既包括人类对海洋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人类对海洋社会环境的自我觉知状态。海洋环境意识研究是当代环境意识研究分化和海洋意识研究变迁两者汇流的结果。海洋环境意识存在特定的结构,包括海洋环境经验、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海洋环境意向等部分;还存在一般海洋环境意识和特殊海洋环境意识的区别;并且表现在个体海洋环境意识、公众海洋环境意识和组织海洋环境意识三种主体形式。海洋环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离出客体特征和主体特征的影响。可以从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角度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公众海洋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1.
舍勒和海德格尔都放弃了死亡的经验性观点,认为死亡是自我生命的本质组成部分,不过,舍勒把死亡归属于意识的直观确定性,而海德格尔把其归属于此在的存在。二者都把死亡奠基在不同客观时间的现象学时间,不过在舍勒那里是内在时间意识,在海德格尔是更加复杂的时间性。二者都区分了本真的死亡观和非本真的死亡观,不过,对非本真性死亡观的批判在舍勒那里体现为对现代欧洲人的批评,在海德格尔那里体现为对常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虚静”说在本体论视域下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虚静自显为一种具有主客相通性质的本体存在;其次,虚静因审美主体明晰的精神指向性而具有一种意向性特征;最后,意向客体在虚静中超越有限的在场之物,并借助意向性想象在精神上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语篇中的多数“时间”不是指普遍理解的具体的物理时间与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等,而是指西方哲学中意向性和视域性的意识。正确理解time一词,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篇章中语言的语义功能和主题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接近西方人的思维,全面科学地习得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6.
论共同犯罪"意思联络"的客观预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犯之间的"意思联络"在我国刑法通说中一直被认为是共同犯罪的主观因素,也有个别学者认为是共同犯罪构成要件之外的前提条件,鲜有人肯定其客观属性。与此同时,无论大陆刑法理论还是国内刑法理论大都承认"共谋"的客观属性,共谋也是一种行为,参与共谋而没有实行犯罪者也是正犯之一。"共谋"与"意思联络"并无本质区别,"意思联络"在内容上是共同犯罪的主观因素,而在形式上却是一种客观预备性行为。因而,参与"共谋"或"意思联络"便意味着实施了共同犯罪的预备活动,只是由于在实行过程中的分工的不同,可能构成组织犯、教唆犯、实行犯或者帮助犯。  相似文献   

17.
直观是需要得到充实的意向,它也意味着对于"对象"或对象性形式等的原本把握。范畴直观意味着以下步骤的统一:直接地"一下子"感知到对象;在对这"同一个"对象的感知的基础上转变目光,意指那不同于素朴感知之对象的某些非实在因素,并使实项的材料获得质性规定;以实项材料对非实在的因素等进行"代现",从而让新的对象显现出来。在这里,范畴形式、事态等都成了自身给予性。普遍对象不是意识的实项材料,也不是意识的功能;对某某种类等的意指(这一特殊的立义行为)的进行和一般对象的成立是同时发生的。普遍直观意味着一般概念的意向获得了明见的被给予性。在此视野中,胡塞尔现象学的更深考虑可以得到猜度。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是唯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作为异质于日常意识、经验科学、形式逻辑等的思维方式是惟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作为无限性思维超越有限知性思维方式切中哲学本质,满足人“形而上学的本能”诉求;辩证法把由知性范畴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视作思维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即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既区别又联系起来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倡导哲学“对话”的当代实践主题氛围中,辩证法是时代精神变化的理论自觉,它内在地要求一种新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期时空已经普遍作为一种认识的基础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经典的案例就是透视法,它的作用不是为了呈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而是为了建构符合视觉感受的主观真实性。联系康德对象符合知识的论断看,知识的产生要以感性直观为前提和手段,而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并存在于心灵中;康德对象符合知识的论断实际上是要求对象符合人的心灵感觉,康德这种哥白尼式的认识,显然是其将时空心灵化后必然要作出的论断。而文艺复兴的时空意识要求对象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一个感官经验的世界,是一个符合透视法知识的世界,一个被心灵化了的世界。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时空意识对于康德时空观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