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婚嫁丧葬,俗称红白喜事,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也是任何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不同的只是,在史前社会,人们对待婚嫁丧葬,并不象后来那样地矫揉造作。拿婚嫁来说,在群婚以至对偶婚时期,就根本不需要举行任何仪式,在向个体婚过渡时,其婚礼也是极其简朴的。对于死者,最初并不埋葬,《孟子·滕文公上》:“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在距今四万至十几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遗骸的周围,  相似文献   

2.
号墓为陵是唐朝一种特殊的葬制,始于唐中宗时期.它涉及到当时上层皇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这种葬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永泰公主墓及懿德太子墓,还有规格相似的章怀太子墓.对这几座墓的研究及与其他同身份太子公主墓、相同规格品官墓的比较,可以探讨有关唐代皇族葬制的问题.另外,将号墓为陵的墓与帝陵相比,也可以推测尚未发掘的唐帝陵埋葬情况.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很多民族都有过各自的“图腾”。从图腾的传说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民族发展中的一个侧貌,还可听到许多美好、离奇、有趣的神话故事。图腾,本是原始氏族的一种标志,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图腾两字,出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把自己崇拜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当成本氏族的标志物,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先  相似文献   

4.
谈谈彝族的向天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不久前一些学者的调查,在贵州威宁、赫章,云南昭通、楚雄以及四川雷波等地存在着一种坟丘形状颇具特色的彝族墓葬。从其外形和结构来看,大致可分为圆环状、单圆台状和三圆台堆垒金字塔状三种类型。这种墓葬的最为突出之处是在每座坟丘的顶部都有一个向天的圆形凹口,死者火化后将骨灰盛于瓦罐内,再埋葬于凹口处。因此,威宁等地有人把这种坟墓叫做“向天坟”。  相似文献   

5.
丧葬,一般来讲,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的独特习俗。而禁忌,简而言之,就是犯忌讳的言语和行动。由于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其禁忌也就各不相同。有些民族的禁忌与本民族的丧葬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藏族的几种丧葬形式简介如下,并谈谈它们与禁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藏史前墓葬中主要流行屈肢葬和二次葬或解尸葬习俗,并以后者为主。结合后世相关文献和民族学材料考察,西藏史前屈肢葬的主要意义是惧怕死灵危害生人,于是将之捆缚埋葬,可能是一种对非正常死亡者施行的葬式。二次葬或解尸葬最主要的意义是认为肉体消解后灵魂才可能完全离开依附而解脱,得到重生或转化,甚至出现以人力帮助消解肉体的做法。可见一些流行于后世的灵魂观念实际上在史前时期已有反映,考古材料是考察西藏史前信仰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铜鼓之在我国是南方和西南方兄弟民族地区的一种富有民族特点的打击乐器。铜鼓,除晚期的小铜鼓多为传世品外,其余属于早、中期的铜鼓,不论体型的大小,悉为出土之物。从铜鼓出土的地点看,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墓葬出土的,为数不多,迄今只有在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楚雄万家坝古墓、晋宁石寨山古墓、江川李家山古墓、贵州赫章古墓、遵义杨粱墓、广西贵县汉墓和西林普驮铜鼓葬有过出土。这是古人以铜鼓作随葬品或葬具随同死者一块入土的,入土的原因比较清楚,这里恕不多言。另一类是从村镇近郊的耕地或山坡地中出土的,为数很  相似文献   

8.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9.
古代冥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冥婚”,又称“嫁殇婚”、“娶殇婚”,是我国旧时民间陋俗,即“为已死之男女行结婚礼也,犹言冥契、冥配、幽婚、鬼婚、配骨等”。其形式诸多,作法各异。“迁葬”是在已死男女生前没有婚约的前提下,迁二者骸骨同葬于一墓,使他们在阴间成  相似文献   

10.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1.
南楚古巫学,即先秦时期之南楚巫文化。我国远古时期,混沌蒙昧,生产原始,初民对暴虐谲诡的自然威力和奇异突兀的社会事象产生了极大困惑,只能以“万物有灵”观念解释一切。印认为它们都有神灵,从而祟拜之,祭祀之,于是,就出现了“神”,而介乎“神”与“人”之间,“上宣神旨,下达民情”的“巫”,原始氏族社会中“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的这种非凡人物、大学问家,也就应运而  相似文献   

12.
湖南永州市道县一松树岭惊现石雕群,引得世人议论纷纷,推测不绝。有人认为,它可以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甚至年代更早;有人认为,它与神奇的女书文化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有人认为,它与“三皇五帝”之一舜帝有关,是崩葬之地、祭祀之所;有人认为,它是原始越民族与瑶族关系的文化遗存,等等。一座普通而平常的松树岭,邻近村民眼中的“鬼崽岭”,外界传说中的中国式的“复活节岛”,为何竟变得越来越神秘莫测起来了?近日,笔者冒着寒风冷雨,明知山有“鬼”,偏往“鬼崽岭”,去实地一探究竟。一片苍翠的松树岭车行在古老的永州大地,扑入眼帘的,除了黄土,…  相似文献   

13.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对“亲”字的注文曰:“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父母对子女那种呵护有加的感情和行为,即为人们常说的亲情。但是,我们在这里将要叙说和谈论的,却是某些动物的亲情。因为这些动物既错综复杂又奇趣良多的亲子行为,对我们培养和教育子女,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扎草曼  张原 《民族学刊》2015,6(5):39-47,105-107
路易?杜蒙的“古代印度的王权观念”一文是论述印度世俗化王权观念的重要文本。杜蒙指出等级阶序是印度社会价值观念之核心,在阶序格局中祭司与国王的二分等级关系体现了地位与权力、宗教与王权、祭祀与巫术、价值与政治等社会范畴的“理想型”关系。所以要理解印度王权观念世俗化过程中生成的个体主义、契约理论和政治经济范畴,必须基于对“阶序”这一意识形态的社会学意义之理解上,以一种比较的视野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说布”①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最为普遍的仪式现象,是一种多样化的季节性仪式.它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和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其具有神学思维特征和神圣意识形态.“说布”背后隐藏的是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和谐之美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蕴.在彝族“说布”仪式中,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动作手势、每一段唱词,都对应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自古及今论者颇多,或言“和亲”政策是屈辱的、投降卖国政策;或言“和亲”政策是被迫的、妥协性的,目的在于缓和西汉王朝和匈奴的关系;或认为是西汉统治者企图通过双方统治者的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等等,分歧较大,难相统一。造成学术界对西汉前期“和亲”政策看法不一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7.
祖先崇拜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苗族墓葬朝向尚东的习俗,蕴含祖先崇拜的内涵,这在各民族祖先崇拜形式中较罕见。头朝东脚朝西的"横埋"作为"苗坟"的典型特征,是区别于"汉坟"的主要标志,是苗族传统墓葬的主要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方是苗族发祥地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苗族千百年来割舍不断的乡愁。苗族"横葬"有怀念故土和亡魂回归故土的双重内涵,"横葬"说明苗族尚东的文化特点,表明苗族纪念祖先迁徙及东方故土,体现苗族的祖先崇拜的意识和认祖归宗心理,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设性政策建议。进而指出:“稳评”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工作程序从“维稳”的思路逐步过渡到利益相关群体“参与”的观念才是破解目前困局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藏族“盟誓”习俗探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盟誓”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的产生、发展源渊流长,并和人类原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拙文就此简单地论述了藏族“盟誓”的习俗产生、仪式、作用以及和原始文化之间的关系,恳请专家指正。一、“盟誓”概念探源“盟誓”,根据《藏汉大辞典》的解释,是指“以三宝为证发誓”,即(1)以佛、法、僧三宝为证发誓,以便使盟誓双方都能坚守自己的誓言,增进信任促进彼此的关系;(2)或以佛、法、僧三宝为证发誓,以达到辨别真伪的目的卢此外也有对天起誓,在活佛…  相似文献   

20.
“鸟田”神话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鸟田”是神话,不必当“真” 《越绝书》卷八《记地传》说:“……畴粪桑麻,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不必由人劳动——董注),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橔桐棺,穿扩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覆釜者,州土也,填德也。禹美而告至焉。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求书其下,祠白马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