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争鸣之势,必有论辩之文。诸子欲“以其道易天下”。遂“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影响极大的儒、法学说,《孟子》和《韩非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辩说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理懿而辞雅”。韩非则秉从功用,论辩艺术呈外向型特征,即将论辩的问题和观点借助独特的逻辑形式和修辞艺术,使其实证化、外在化,风格“峻峭”。二者的艺术风格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这又都注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性格之中,故对其论辩艺术的研究,其意义便远不限于其论辩本身  相似文献   

2.
《孟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之作,《孟子》一书在思想性上优于《论语》之处,主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民贵君轻”观点的确立。就艺术性而言,《孟子》一书长于譬喻,语约而意尽,论辩气势磅礴,技巧高超,此皆为《论语》所不及。《孟子》一书的成就,既归因于孟子本人的气节和抱负,也得力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3.
《庄暴见孟子》一文体现出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充分发挥了孟子能言善辩的特长。孟子在这场论辩中抓住时机,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并且步步善诱,欲擒故纵,引人入彀,成功地借齐王"好乐"的话题阐述了他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4.
清代经学昌盛,从义理、考据层面研究《孟子》者众,硕果累累。同时有一批学者打破常规,专门研究《孟子》之辞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牛运震是清代较早倾力于《孟子》辞章学的学者,其《孟子论文》从文法章句、语言修辞、论辩技巧等角度,全面观照、全方位审视《孟子》的文学成就。评点精准,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同时留有重微观点评,轻宏观评述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孟子》中有不少文章是由问答体组成的 ,其语言精工严整、意味隽永 ,阐明了许多朴素的真理 ,而且说理透彻机智、语意圆转、感情充沛 ,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性善论哲学思想影响他的独特个性 ,进而影响和形成了他的“浩然之气”。在“浩然之气”的影响下 ,《孟子》的论辩技巧因势而变 ,具有居高临下 ,善于统观全局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使对方自相矛盾 ;二是论辩层层推进 ;三是用类比推理。它们皆以情、义为依托 ,是《孟子》散文气势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散发着耀眼光芒。士的壮大,讲学授徒之风的炽盛,带来学术思想的空前繁荣和活跃。各个学派一方面要宣传己派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攻讦别派的谬误,因而论辩之风大盛。孟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雄辩、善辩赢得无数次辩论的胜利,也为后人留下许多论辩技巧,供后人参考使用。现代社会举办辩论赛,唇枪舌剑之间,辩论技巧的运用是取得胜利的法宝。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其中的论辩艺术为后人的辩论赛提供了很多辩论技巧,并已被后人实践之。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散文以立意为宗,说理见长,体裁上属于论说文,代表著作主要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论语》为语录体,虽有少数篇章具有政论性质,但更多的是简单的判断和结论,属于论说文的萌芽或雏形。《孟子》对《论语》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对话的形式结构成具有论说文性质的篇章,以及高超的论辩艺术。《墨子》明显表现出由“对话”为主向“专论”为主的过渡,且注重论证,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奠定了论说文的基本范式。《庄子》则摆脱了语录体而发展成专题性论文,特别是以“寓言”组成瑰丽篇章的表达方式,章法结构的奇妙,形成了独特风格,开辟了全新境界。论述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不排斥逻辑思维,使哲学的抽象性和文学的生动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荀子》基本上是成熟的专题论文,不仅析理精微,议论透彻,论述周详严密,而且遣词造句,十分讲究修辞艺术,标志着论说文体的成熟。《韩非子》继承和开拓了《荀子》论说文的体裁,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与定型。其文多属政论,内容丰富,体式多样,长于驳论;无论立论还是驳论,都长于矛盾律的运用,成为后世论说文体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墨家学说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学中所包含的逻辑方法,经过后世学者的发掘整理,在中国逻辑史上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以致现在有些论者一提到《墨子》中的论辩,就必称逻辑。其实《墨子》论辩中除了包含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之外,还包含着比喻、想象、直觉等非逻辑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边家珍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文章对于后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市文取法孟、韩”。从韩愈、苏武、王安石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非儒》是《墨子》中的一篇,内容涉及墨家学者对儒者及孔子的评价问题,对研究儒墨关系以及儒墨后期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然而前辈学者多从儒墨相非的角度去研究《非儒》,对其成篇年代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将《非儒》与墨子、《孟子》、《孔丛子·诘墨》三者相比较,然后结合墨家的思想演变,便可考辨出《非儒》的成篇年代.结论是《非儒》成篇大约在孟子之后与秦焚书前的70年之间,可能作于荀子之时或稍后.  相似文献   

12.
《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也是司马迁极用力之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史料选择中除了采用儒家的经典《尚书》,对《孟子》也尤其关注。在《孟子》尚未成为经书而处于辅经地位的汉初,司马迁对《孟子》中有关尧舜题材的采纳,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这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史料选择的审慎态度,也传达出司马迁对《孟子》的儒家学术经典地位的最早肯定。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术、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儒家现存最早的论著性著作,说理透辟深刻是其显著特点,该书在说理论证时长于譬喻。爬梳《孟子》全书,认为其比喻论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气势雄肆。比喻论证取材广泛,体现为对民间故事、历史传说、自然事物等的全方位涉猎;比喻形式多样,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气势雄肆体现于逻辑清晰,风格犀利。  相似文献   

15.
类推是孟子论事说理极为倚重的表达方式。《孟子》的类推案例,有些固然能够穿透不同类事物的相异的表象,直指相同本质,但也有些未见允当。比较是类推的起点,基于同一视角的比较所提出的类推通常较严谨,而《孟子》有若干类推案例潜藏着视角的转移。其次,类推展演的因果事理有别于现实因果,《孟子》巧妙地利用两者搭配,拓展推论空间。此外更利用设问或排比形式提高类推成分的显著性,强化表达力道,是为《孟子》类推修辞术。  相似文献   

16.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随着经学的式微 ,诸子学勃兴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 ,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 ,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 ,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探讨新的研究路向 ,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奭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奭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爽的作品,有些底气不足。指出关于《孟子注疏》的作者问题,除非有更为直接的过硬材料,否则只能存疑。以现有的材料为依据,无论说《孟子注疏》是孙奭的作品或不是孙奭的作品.理由都显得不够充分。另外本文对《孟子注疏》在《孟子》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孙奭的《孟子》研究成就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兵。”这就是战国策士运用纵横捭阖的策略和论辩艺术,游说天下诸侯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论辩为何具有如此神奇魅力?本文以《蔡泽说范雎功成身退》和《鲁仲连义不帝秦》两文为例,以点代面来看《战国策》所表现出来的敷陈扬厉、危言耸听、雄辩博论等的论辩艺术特点。 一、雄谈博辩,敷陈扬厉 雄谈博辩,敷陈扬厉是纵横家贯用之手法,往往能“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不仅肆意夸大、旁证博取,而且考虑面面俱到,博引史事,引古证今,以古例今,“知今宜鉴古”。引述史事无疑是再现过去鲜活…  相似文献   

19.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③可得闻乎?”孟子④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⑤,【注释】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孟子·梁惠王草句上》。《孟子》这部书是由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一起编订的,书中记载、反映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和政治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篇是孟轲的一  相似文献   

2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首的《孟子序说》,首引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之文,可谓"知人论世"之必要铺垫;次引韩愈言论,重在揭示孟子辟杨、墨之功及其在儒家道统传承中的特殊位置;再引二程言论,则重在揭示孟子性善论、养气论的价值;最后又借杨时之言,将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归结到心性论上,而这正是实现儒学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与佛、老由势若水火走向互相交融的关键思想资源。这既符合历史的逻辑,也彰显出思想学说自身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