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公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尖锐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因此,在深化改革的社会条件下,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得不研究社会公正问题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既定的政治公正模式,人们对国家政治公正的要求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更好地提升我国政治公正的建设水平,需要更新政治公正设计理念。文章梳理了西方国家政治公正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释了我国政治公正建设从宪政公正向行政公正跃迁的必要性,分析了今后我国推进行政公正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政治上的善,研究的是群体的善,或者说是公正的善或公共利益。政府作为一个公共利益的实现者,应回避维护社会公正这个神圣而艰巨的责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收入差距正在日益拉大,弱势群体利益无法保障,政府在理论上有维护社会公正的道德责任,在实践中有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责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正与道德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馨 《人文杂志》2005,(2):154-156
公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社会公正已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公正是个体道德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和外部原因 ,是影响群体道德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道德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心理的积极与消极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现阶段 ,努力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是促进人们良好道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也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为此 ,既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又要协调好人与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加强公正及道德心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中国的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炜光 《中州学刊》2003,15(3):10-17
平等与社会公正 ,是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阿基米德支点 ,也是评价我国现代化成就的出发点。本文对国内有关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的讨论作了一定的评判 ,提出了寻求经济发展、平等与社会公正之间的一致性和动态平衡关系的核心观点。作者认为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正经济 ,一个政府如果不能为自己的公民寻求平等与社会公正 ,将永远无法使自己的国家获得真正的繁荣 ,也不可能获得长治久安。我国应尽快把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纳入高层决策议题。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7.
宪政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9.
徐积平 《学术界》2007,2(3):209-213
本文指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正义与社会公正再也不会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那样具有结果的相容性,而表现为内在的不相容性。正是这种不相容性使得当代社会的不公正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经济正义问题成为实现社会正义、公正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裴士连 《理论界》2006,(5):79-80
探讨社会公正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观念上,而要回落到现实生活中。作为生活质量的社会公正,包括经济秩序公正、政治秩序公正和文化秩序公正,它们决定着人们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分配状况,成为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质量的一个现实而全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理论方式探讨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这造成了追求正义的政治理想只是在思想世界中构建,而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足于"实践"之上,破解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这一理论难题,它提出通过改变社会现实来实现政治理想。政治理想的价值诉求是"正义","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正义论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论证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根本差别,提出实质正义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自由人共同体才能实现。从社会体制本身寻求实质正义的可行性道路,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以往政治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社会正义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那么,社会正义实现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传统。中国人特殊主义的正义观、漠视规则和重视人情的习惯,制约了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和“法治”秩序的构建,唯有从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程序正义观念、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和增进社会资本入手,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与维护社会稳定一直是最为普遍关注的一项课题,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司法公正本身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具体地说一是指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二是指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从司法公正的含义、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切入,以司法公正作为执政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前题和途径,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最后的"关卡"为视角,对如何通过司法公正促进社会稳定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李强  胡宝荣 《河北学刊》2012,32(5):105-111
所谓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管理,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对人心的管理.行为管理主要依靠制度强制,人心管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是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亦即“德主刑辅”.统治者们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俗社会”或“伦理社会”.可是,人心似乎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道德,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它引导着人们是最终“向善”还是“向恶”.所以,人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心能否凝聚,行为是否规范.因此,强化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无知的面纱”和“原初状态”的设计,罗尔斯最终推出了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通过对无知之幕、原初状态这两个正义原则的分析,可以发现,罗尔斯对社会契约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政治哲学从自由问题到平等问题的转向,是政治哲学在自由的基础上解决平等问题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他把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为自己正义理论的主题,提出了用于制度的“两个正义原则”,体现了对“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热切关注。同时,罗尔斯还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形式的正义”、“实质的正义”、“程序的正义”等问题。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于我们建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实质,性别公正则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家庭暴力是一种具有明确性别特点的男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受虐妇女以杀夫方式摆脱暴力固然不可取,但她们自身也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她们杀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容忽视。平等保护受虐妇女作为独立的人的基本权利,并充分考虑男女之间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对受虐杀夫妇女予以倾斜保护,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判决无罪或减免刑罚,是性别公正社会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公民权利占主导和支配地位,权力基于社会共同体对权利公正的追求而生。为避免自然的公正分配状态下权利秩序被破坏,国家权力主体在社会范围建立统一的、强制性规范,对自发秩序下的”权利分配的定分规律”以规则的形式总结出来,人为地划分出每一社会成员的权利范围。国家权力的产生是公正理念从美德领域转向政治的价值领域、人类社会由野蛮步入文明状态的标志。制度公正的本质是对个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与应承担义务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徐志国 《北方论丛》2012,(1):138-142
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正义作为一种规则在社会中又是极其脆弱的。正义的脆弱性决定了研究正义实施问题的重要性。休谟的政治哲学包含深刻的正义实施思想,他认为,个体在合作博弈中追求长远利益的动机,及正义之道德情感构成了正义规则自我实施的重要动力;而政府权威的"第三方强制"则构成了正义规则实施的外在因素。休谟的正义实施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正义规则在社会中的实现及稳定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社会契约论和康德道德哲学的思想传统 ,通过逻辑建构的方法 ,把近代的社会契约论上升到了更抽象的水平。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体系中 ,人被假定为自由平等的个体 ,人们在原初状态下签订的契约是绝对符合公平原则的 ,他也假设了一个在正义原则指导下的社会是组织良好的社会 ,相形之下 ,现实的社会制度则是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的正义只能体现为程序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