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池 《江汉论坛》2015,(2):113-119
傅斯年作为民国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的民族观。其民族观不仅着眼于抗日,而且对中国国族的定位在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与趋向的同时,更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民族理论颇多契合。傅斯年的民族观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现代中国民族思想体系的建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近百年来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族思想发展脉络为背景来审视傅斯年的民族观,将更有利于我们发现傅斯年民族观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楚辞·天问>和<圣经·约伯记>中发问的内容大部分契合,内容大致上达天问、下至地理.屈原因其政治理想和愿望不被采纳而被放逐,约伯是因魔鬼试探而遭受失去儿女、财产、健康之灾.屈原的发问范围与约伯的被问范围竟然相似.从神话角度去探索"发问"与"被问",似可看出具有悠久历史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民族观浅说张为波毛泽东的民族观是其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与中国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是毛泽东民族观产生和存在的大前提。生长在内忧外患年代的毛泽东.耳闻目睹...  相似文献   

5.
<新五代史>阐释了五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廉耻"的缺失,其"廉耻"观是以耻为核心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深厚的儒学背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个人、政治和国家存在的软基础.对"廉耻"观的易理推求,进一步从易理的两分性、统一性和变易性来认识"廉耻"观在<新五代史>的体现,这决定了<新五代史>的体例和史论,并体现了宋代经史合流的学术特征;<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反映了历史著述的"当世"价值和著者的"心术",欧阳修认为,五代士人无"廉耻",轻节义,这有助于以儒立国的宋代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宋代斯文之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重视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原理转化为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应植根于中国的实际,对民族观教育的中国土壤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考察,进一步汲取教育的养分和把握教育的脉搏,不断赋予教育内容以鲜明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色,这无疑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生动性、实效性获得地利和天时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他从道德观视阈,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价值观视阈,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治观视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民族观视阈,阐释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从国际观视阈,肯定中华文化是崇尚和平、协和万邦的"和"文化。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多重视阈,分别指向个体、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国际等渐次递升的多个层级。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观由先秦人文化成的文化观向两汉注重章句之学的经学观、魏晋 六朝注重文章之学的审美观演进.这一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以赋<诗>、论<诗>等言志为主到有意识地探讨为文审美技巧的品评诗文;二是由先秦文化意义上的实用与审美的并重,经两汉的文化阐释,到魏晋六朝侧重审美的过渡.从文化视域对这一时段文学批评观的演进给予学理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岑红  印少云 《学术研究》2012,(5):115-121,160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挖掘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族称,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找到了重要的认同符号;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宣传民族主义,为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动力;他们以西方新型的政治文化观为思想武器,不懈地致力于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他们同时也是构建民族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铸就民族凝聚力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善侃 《社会科学》2005,1(7):74-78
体现为文化观念的民族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铸就民族凝聚力,就要确立群众观念。群众观念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铸就民族凝聚力,必须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这是铸就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都必须增强国家凝聚力。在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主要是由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合力,即中国共产党的聚合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聚合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坚强核心;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办学特色体现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生命。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紧紧围绕“服务地方、服务航空、服务国防”,在特色办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方面进一步彰显了航空国防特色。同时,为实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全国一流航空大学的“昌航梦”,学校还须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提高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强化办学特色,力图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08,29(4):128-135
粘合和组合是两种普遍的语言结构方式,粘合可以是两个直接成分的粘合也可以是两个间接成分的粘合。结构的词汇化必有粘合的前提,结构词汇化的结果是句法词。句法词的两个源结构是粘合式结构和跨短语粘合结构,粘合式结构词汇化结果的前提是由义位组合整合为相应意义领域的一个义位,跨短语粘合结构词汇化的结果往往伴随着结构形式性质的改变:通常是原动词短语性质向非动词词性演化。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中,衔接”与“连贯”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互有侧重的概念。“衔接”侧重于文章的表层结构,是文章的有形网络;连贯”是文章中语义的关联,是文章的无形网络。在英文写作中,我们不仅要通过衔接的手法使得文章结构合理。还要通过文章深层的语义关联,使文章前后连贯而浑然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相统一,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防治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制约两法衔接机制有效发挥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制度执行、信息共享、考核强化等方面。应从畅通两法衔接渠道、提升两法衔接能力、完善两法衔接懈怠等三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两个重要的成篇手段.英汉语篇的基本差异在外在的衔接与连贯这两个方面十分明显.由于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和连贯形式各有异同,译者必须对原语和译语在这两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在翻译中自觉地将原语中的某些衔接手段和连贯形式转换为符合译语的表达方法,这样才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成篇效果.因此,对衔接手段和连贯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无论是在理解原文还是在用译语表达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连带类框式介词丰富多样,形成特色鲜明的形式架构,语法意义除了表示"包括""动作同时发生、交替进行"等外,还有所虚化、泛化。研究发现,连带类框式介词的前后构成成分在音节、语义等方面均表现出若干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社会凝聚,又称社会整合、社会团结,这一概念自涂尔干提出以来,便成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们研究与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政治家更是从实践层面对此加以关注。毛泽东同志用其一生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阐释并践行了这一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毛泽东社会凝聚力思想应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词汇这一语篇衔接的重要衔接手段出发,分析如何利用词汇衔接知识以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