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 ,对实践有不同的理解。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 ,实践是个辅助性概念 ,它被理解为单纯的物质活动、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纯粹理性的对象 ;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 ,实践是奠基性概念 ,它被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要建立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就必须重新理解实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邓小平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实事求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联系起来,并提出“解放思想”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包含着深刻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集中体现了这一新世纪的根本要求。基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邓小平又在实践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拓展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3.
方瑞 《天府新论》2017,(3):9-15
考察18世纪末兴起的历史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当前学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研究路径。但是,当学界以“历史主义”作为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时,出现了“两种历史主义”的解释以及由此导致的两方面的理论困难。一方面,是以强调历史的过程性研究,特别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的历史主义解释,这种解释将使历史唯物主义滑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另一方面,是以强调历史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可预见性的历史主义解释,这种解释将使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决定论。因此,要想走出这一解释路径的理论困境,就必须还原历史主义的原像,指明“两种历史主义”的解释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坚持的“历史必然性观念”的内在冲突,以此来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有三种提法: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三种解读.王玉樑和刘福森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一头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头批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坚持者,本文为实践唯物主义再次正名,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评论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缺陷,探讨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的无理,并分析了王、刘两人在批评实践唯物主义时各自论据的逻辑矛盾.强调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前后相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和在物质生产的背后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底蕴——现实的人,达到了从能动的、实践的方面理解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从而划清了自己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为随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最终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正是《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当今时代,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段忠桥 《河北学刊》2007,27(6):11-18
"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俞吾金教授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通过对其相关论述的分析,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主要文本依据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且是带有浓重相对主义色彩的对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随意描绘。本文还对俞吾金在《学术月刊》2006年4月号《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文中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质疑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7.
任平 《河北学刊》2007,27(5):1-5
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无论在哲学路向、主要观点及基本范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当然,在"物化"与"物像化"关系、"关系基始性"还是"交往实践活动基始性"等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原则差异,需要加以分析。因此,深度理解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对于推进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种新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立足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根基,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标志,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社会功能的旨归.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方法 ,澄清了恩格斯的哲学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唯物主义”的双重语义 ,消解了由传统教科书理解框架“反注”恩格斯所造成的逻辑语义冲突 ,并据此讨论了“马恩对立说”的主要论据 ,从新的视角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根本上的一致性。本文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恩格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以实践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并把实践论理解为一哲学体系的基础.如何在新哲学教材中贯彻"以实践论为理论核心"的原则呢?作者提出了系统的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作为阐发实践论理论核心地位的前提,把实践论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把实践论同辩证法同一起来,使之成为认识论与历史观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G.A.科恩在其1978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及1988年出版的《历史、劳动和自由》两部著作中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辩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发展命题”、“首要性命题”和“合法性问题”的辩护.  相似文献   

12.
13.
文化产业是新的文化经济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一种公益性的产品和资源,它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社会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崛起和走向全球性的繁荣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总体认识。在当今,文化产业应当是由国家、各级政府指导、主持、监管和干预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混合经济"的体系和模式,它应切实担负起提高全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塑造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形象,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等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传统上认为,心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唯心"的研究模式,与作为史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唯物史观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本文通过梳理心理史学方法学理发展过程,并从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物质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心理史学方法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唯物史观需要用心理史学方法来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史学方法需借助唯物史观来解决自身的缺陷。二者相互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智君  咬亮 《河北学刊》2007,27(2):247-249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户籍制度应当保证国家政治结构平衡,从宪法上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同时,剥离户籍制度的利益分配职能,强化其人口信息统计职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其体系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世界观理论 ,而且是方法论 ,但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得多 ,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得少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研究几乎是一项空白。本文就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缘起、概念、体系模式、研究原则及理论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又是在新形势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生产力进行了明确的定性分类,重视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明确文化的定性分类,突出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把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置于一个新的高度,并使其规范化、具体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辩证的、科学的、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