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代出版新知识群体几乎全部集中在南方出现,这和南方出版活动的兴起并渐领风骚有着很深的关联,和南方地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前方以及中西文化交汇点有关,也和近代商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近代出版的第一个群体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洋务派在1867年兴办的译书机构,也是晚清由官办的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出版机构。它是由徐寿、华蘅芳等建议曾国藩上奏获准设立的。1868年翻译馆在上海正式开馆后,先后聘请参加译书的有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秀耀春;美国人有玛高雅、林乐知、金楷…  相似文献   

2.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而言,翻译文学指中国人用中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国翻译文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但由于过去研究界对翻译的本质、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很少有人对翻译文学进行专门论述,近代翻译文学史研究也始终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郭延礼先生的新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的出版,确立了该项研究的独立地位。近代翻译文学史研究是一个急待开拓的领域,同时也是一项…  相似文献   

4.
邓绍根  罗诗婷 《东岳论丛》2019,40(9):137-145
目前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萌芽起点时间存在着1833年和1834年两种说法。回望百年中国新闻学,追考发现:1833年4月,英文《中国丛报》刊登的两篇文章"Gazette"(《小报》)和"Peking Gazette"(《京报》)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文;而1833年8月29日,《杂闻篇》登载的《外国书论》成为中国第一篇中文新闻学专文; 1834年1月(农历1833年12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的《新闻纸略论》则是在当时发表后较快对当时知识分子产生影响的新闻学专文。在时间点上,1833年是中外贸易和中英关系的转折点,更是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它不仅是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小高潮,而且是他们运用天赋人权学说积极捍卫出版自由权利的开端。1833年,积极的报刊活动和激烈的出版自由斗争,激发起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和在华西人对报刊研究活动的开展,发表反映近代化报刊发展状况和出版自由理念的新闻学专文,成为中国新闻学萌芽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张啸 《学术界》2012,(6):208-213,289
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不能简单地以文化殖民的模式对之加以评判,其实他们的部分文化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客观上不仅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还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小说文体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 ,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印支搜闻》即是新教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期刊。这些报刊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创办、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均起到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程丽红  刘洋 《东岳论丛》2019,40(9):146-151
李提摩太是清末时期西方来华知名传教士,广学会是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二者相辅相融、彼此成就。李提摩太一手将广学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甚至濒临倒闭的出版机构发展成为影响整个清王朝的行业翘楚。深入挖掘李提摩太入主广学会的历史真相,全面梳理李提摩太独特传播策略的形成脉络,对还原其助推广学会崛起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担任了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导,广学会是其建立的一个颇有影响的规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团体。它通过出版书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诸多形式,传播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其不仅成为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而且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广学会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应当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社会科学》2008,(2):175-179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曾经翻译创作过许多中文小说,在小说理论上也曾提出一些主张.在中国近代对中国小说的变革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在小说观念、小说功能、小说内容、小说语言、小说形式、小说理论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变革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从事的图书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国 《船山学刊》2005,(3):125-127
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建立出版机构、编译西书、办刊物;创办图书馆,加强藏书建设;传播西方图书馆学思想和管理理念,进行开架借阅等读者服务工作。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对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物理学知识被成系统地、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是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的,中国也从此开始了本土物理学近代化的进程。这些书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达到了近代译书的顶峰。内容不再是科普型的知识,而是以数学演算推理为基础的学术专著。这些书籍涉及到西方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包括在西方新近发展起来的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2.
涂耀威 《云梦学刊》2009,30(2):35-38
古文献学研究在20世纪初有一些新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之风、整理国故、古史辨运动以及学术专业化的发展等现代学术文化风潮,对古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间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等人对古文献学的新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生产技能。翻译能力不是单一的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体现,而是一项包含了诸多因素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主要从母语负迁移角度探讨一下其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对翻译题的影响及今后的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民族翻译史是我国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当前民族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和不足.认为一部民族翻译史的书写应该与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专门研究特定民族社会、文化的文化人类学出发,构思一部彝族翻译史,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译史研究,而且是对民族译史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介绍也随之增加。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民族文化中的特殊词语及其汉英翻译有哪些特点,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从技术层面上以云南民族特有事物及特殊词语的翻译为例,作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首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的方法,翻译者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其次,多采用音译、意译、解释性翻译、以及描述的方法至关重要;再次,对目的语读者要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判断;最后,要从外籍人士的原著中吸取精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版的一些传播学著作创造了令人惊讶的学术景观,这些著作试图证明:美国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和建立是美国心理战的产物,心理战争是现实战争以及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施拉姆在美国对内对外心理战中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他的许多研究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宋词在中国和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辛弃疾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其词更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翻译美学将翻译与美学结合起来,对诗词的英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此拟从翻译美学角度来探讨辛弃疾词英译中的审美再现,看辛词英译是否满足审美再现的四个基本要求,以期为辛词及宋词的英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僧祐是我国南朝时期的律学高僧,他精通萨婆多部的《十诵律》,以研究、讲习律学著名于齐梁,受到当时朝野的崇敬。僧祐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研讲戒律、修缮寺院、度僧人、塑佛像、建立经藏等。然而,真正奠定僧祐在中国佛教史、学术史上地位的则是其编撰的《出三藏记集》。该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完整的佛教目录,录中著录了大量珍贵的佛经、经序、高僧传记,时至今日仍然是僧俗各界研究、学习佛学的重要工具书。从目录学的角度而言,该录在著录内容、著录体例、分类方法上都有很明显的发展和创新,是我国目录学宝库中一部承前启后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这些高潮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每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的出现,都印证了翻译活动和社会文化的一种互动关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翻译活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当代翻译活动对于国家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仍然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卫中 《北方论丛》2008,5(1):54-57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