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应在全社会构建一个以构筑家庭绿色防线、强化学校教育手段、完善社区控制体系、严格规制大众传媒、完善少年立法和设立少年法院等多位一体的青少年犯罪控制网络。  相似文献   

2.
虽然青少年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强化家庭预防机制则应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切入点.论述了强化家庭预防机制的合理根据,包括强化家庭预防机制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环境。扎实推进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沃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已经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其进行调研和总结,有助于明确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而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通过建立领导机制、联动机制、引导机制、实践机制和渗透机制,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既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净化社会环境,又要发挥司法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独特功能,转变司法观念,改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体制,建立和健全司法队伍和未成年人法院,落实对罪错未成人的权利保障,减少、杜绝司法不当和司法不公.  相似文献   

5.
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是国内外公认的极其困难、极其复杂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具有低龄化、女性化、暴力化和集团化等特点。其犯罪成因,既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又有教育的失误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因此,政府、社会和家庭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  相似文献   

6.
关于危险人格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江淮论坛》2004,(5):145-149
危险人格的膨胀与失控,往往是导致恶性犯罪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人格系统中存在着非遗传学的可变要素,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人格的中心内容和发展目标,即自我的塑造与修正。在现代社会,诸如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格社会化的健康与否。建立评估体系和强化社会预控机制,对于矫治危险人格和预防恶性犯罪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02-207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遏制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上升,是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通过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群体与本地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比较分析可知: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位、流入地城市社会管理的滞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入手,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樊篱,着力完善外来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能够实现从源头上预防与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8.
浅谈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忽视道德教育 ,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的抑恶扬善作用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9.
网络黑客分为“Hacker”和“Cracker”两类,后者的行为大都会构成犯罪,而前者的行为离犯罪也只有一步之遥。网络黑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网络自身环境和网络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失范、主文化缺失、社会化不足、社会复杂的态度等。因此,应提倡公共治理,依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预防和减少黑客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造成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家庭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几乎每一个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都能找到家庭方面的原因。因此,研究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护未成年一代健康成长,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社会是用一小块砖、一小块砖——家庭组成的巨型大厦。只有砖头结实,房屋才能坚固。如果砖不结实,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危险的。”聂荣臻同志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