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由精英一步一步地还原为平民,甘应鑫带着自己的小说,以一个孤独的大学生的身份和对大学生活的真切体验呼应了这种思潮.二篇小说可以说是互文现义,<彼岸>重写此岸、性爱,<无羽之鸟>重写彼岸、情爱,共同完成了人性的探险.  相似文献   

3.
程千帆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极富特色,深得好评。《论〈长生殿〉的思想性》一文论证透彻,引申得当,展示了他卓越的学术功底。此篇论文可以窥见程千帆古代文论的几个写作特色:考据与批评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行文结构;文雅流畅的学术语言。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5.
《同达彼岸》一书,读来很有教益,从中选取其第四辑展开评论,并且集中到写人叙事的突出特点,便是以画龙点睛之笔把人写活,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着重分析了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在于用典型事例写人,用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很值得学习和品味。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在女性主体意识方面,《牡丹亭》主要表现在追求个人爱情,而《红楼梦》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歌颂,更表现在对女性自身美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在女性抗争意识方面,《红楼梦》中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同时也以自己的力量与封建势力作了一定的反抗;在性与爱方面,《牡丹亭》表现了杜丽娘强烈的性爱追求,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而《红楼梦》中的性与爱观念更为进步,表现为性爱双方相互尊重,彼此肯定对方的人格价值和尊严,向往共同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性爱关系,同时也表达了“重情抑欲”的可贵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7.
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岱是明清之际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节义、大学问、大手笔.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堪称绝妙散文,笔墨鲜活,识见奇卓,情致深厚,生动地再现了明季城市风俗图景,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人文气息,同时也寄托着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8.
杨慈湖诠释《诗经》颇有特色.他从自我“本心”出发,对《诗经》有一个“前理解”,即认定《诗经》三百首皆为“本心”之所发,均符合“思无邪”之旨.基于此“前理解”,他极力否定《毛诗序》对《诗经》的解读,并根据他之“本心”来决定对《诗经》古注的取舍.杨慈湖在以“本心”来诠释《诗经》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9.
有关《烦忧》的三个圈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义华 《学术论坛》2005,(7):155-158
《烦忧》一诗无论是在诗歌意象还是文本的叙事策略上都受到了保尔.福尔诗作的影响;《望舒诗稿》中对《烦忧》诗的音律的修改这一事实说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戴望舒就已经开始了对早期诗歌观念的自我修正;对《烦忧》一诗的思想性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突出了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传统批评意识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10.
一种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内容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新生》周刊 ,是 2 0世纪 3 0年代中期创刊于上海的一种进步刊物 ,“为求民族生存而奋斗”是其办刊宗旨。1 93 4年的国庆日 (双十节 ) ,《新生》周刊以《新生特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生观”,为中国的新生而献言。这一系列的“新生观”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伟  杨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57-163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才华横溢,个性张扬,但皆深情绵邈,无论是对故国还是对艺术,抑或对亲人、爱人、友人等都情深义重,感人至深。名士深情的根源在于魏晋的乱世、血腥的政治、玄学的影响及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论韩少功《山南水北》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忠 《云梦学刊》2008,29(5):98-101
韩少功在早期创作中不自觉状态下的对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爱,在<山南水北>中已汇聚成对人类生存的生态背景的自觉关注,以及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作为山野自然的"山南水北",成为韩少功反思城市文明的参照物,及其心目中人类回归自然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史记》思想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是一部有着丰富人民性的著作,并认为司马迁的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相对立的.这种观点的最大缺陷是割离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把司马迁超然于时代之外.<史记>的思想性是丰富的、多层次的,也是矛盾的,司马迁的价值观还是统治阶级的,他的历史观依然是帝王史观,是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不过是帝王将相的有益补充,其人民性不过是司马迁正统思想价值的偏移.  相似文献   

16.
白桦派作家以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大力提倡发扬个性、发展自我,以积极、正面、合理的个人主义要求作为尊重自然和人类的手段。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很好地实践和印证了这一点,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志与人类意识的调和。  相似文献   

17.
池莉的近作《生活秀》和《看麦娘》都是塑造了两个并非母亲的母亲形象 ,这个特别的现象 ,表明作家对母性问题的关注。相比之下 ,《看麦娘》的母性主题 ,其意蕴更加丰富。小说将几位不同类型的母亲放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期当中去表现 ,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与个体心理结构所产生的碰撞和变异  相似文献   

18.
电影《白鹿原》与《一九四二》作为2012年同年上映的重要影片具有很大可比性。两部影片在剧本改编、主题立意、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史诗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九四二》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比《白鹿原》距离"经典电影"更近,更忠实于"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孔乙己》中对"茴香豆"展开的细节描写,虽然表现了孔乙己迂腐可笑、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但同时也展现了孔乙己的天真善良、乐观慷慨,以及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热,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淡,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写了出来。这一细节描写在艺术上取得的诸多成就,是小说能够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茴香豆"这一细节描写,就没有《孔乙己》这篇佳作。  相似文献   

20.
张能泉 《云梦学刊》2011,32(3):113-115
生存意识是日本文学涉及的重要主题,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表征。《挪威的森林》以其独特的艺术世界向世人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生存状态:缺乏信仰的都市青年物质的追求与消遣却无法释怀精神的孤独与苦闷。他们在日益物化、疏离的现代社会中无所适从,为此,在世外桃源般的精神寄托处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并在其张力下表现出现代人孤独与焦虑的内心世界和浓郁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