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两种类型的历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熊猫有些象猫,但不是猫,而是熊的一种。历史剧取材于历史,但不是历史,而是艺术的一种。艺术反映生活,有它特殊的方式。了解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历史剧。艺术反映生活,并不象照镜子那样直接和简单。首先,社会生活反映到艺术家头脑中,转变为社会意识,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其中包括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与这种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体验。其次,艺术家在上述思想情感的指引下,对自己选择的题材进行加工,创造出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形象。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则体现在艺术形象之中。基于这样一种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或形象体系,与  相似文献   

2.
论艺术标准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情感的普遍传达。据此可以逻辑地推定艺术的绝对标准每个个体的任何独特情感(确证感),都通过不可重复的对象形象(形式感),而为每个其他个体所同感(同情感)。在现实的艺术判断中,它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相对标准个体罕见的情感(个别),通过尽量不重复的对象形象(特殊),而为尽可能多的人所同感(普遍)。接近于全面满足艺术相对标准的是典型。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不断通过塑造艺术典型来实现艺术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审美意识的本质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体现在其物化形态中则是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的统一。这两个方面任何时候都并存于艺术作品之中,只是表现型艺术侧重于表现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再现型艺术则以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及其本质为重。这两种艺术不同的发展过程‘往往鲜明地显示出不同文化系统中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表现型艺术发达而再现型艺术发展有限,与世界各大文化系统(特别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相比,尤为明显。一个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形成,有其复  相似文献   

4.
文学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其特殊本质应该是什么呢?别林斯基认为是形象。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理论,受此影响,也一直把形象性视为文学的特殊本质。近年来人们发现,文学作品里有形象,科学著作里有时也有形象。于是,一些论者又主张用情感性来概括文学的特殊本质。在我们看来,上述两种意见都不无偏颇之处。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既在于情感,也在于形象。准确地说,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殊本质,应该是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生命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这种物化为语言文字的社会意识形式与其它同样也是物化为语言文字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就是说,文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老话题。在我国,较长时间内通行的说法是文学的形象特征说。近年,有人提出文学艺术的情感特征说(或情感本质说),有人提出审美特征说(或审美本质说)。这三种说法(可能还有其它说法)互相辩驳,互相争鸣,至今仍没有得出一个大家都愿意接受的结论。我以为,上述三种说法都有其道理,都无法一概否定,彻底推翻。但是,它们各自又都而临着一些难以圆满回答的难题。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力是情感,这很  相似文献   

6.
所谓审美理想 ,就是一种能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观念和人的观念的形象形式。其精神实质 ,亦可说是一种指向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理想。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 ,审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方式的审美理想的中介作用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发生流向的本质规定。由此观照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发生与发展 ,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引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呈现。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本质真实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重任,本质真实论不能成立.文学是以艺术(审美)形式、形象表现、精神情感三元质相结合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偏差,其偏差的核心在于夸大甚至僵化社会主义一般,忽视甚至否定个别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作用和价值。本文试图根据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社会主义一般和个别关系及其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而说明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一般的特殊方法论。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强调了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个别特征,为丰富社会主义一般提供了现实基础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实际上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一是何谓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经验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与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相比,是处于最低的层面;而艺术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的形象世界,又包含有更高目的的精神指向。过于夸大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艺术偏离人的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变成了政治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只会导致艺术功能的衰退。艺术的娱乐,并非功利性,而首先是享受性,它与一般娱乐不同的特点是审美的愉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感动或情感的释放。我们谈艺术的娱乐功能,一点也不否认和贬低艺术的社会功能,相反,恰恰是为了健全和强化艺术的功能效应,更好地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功能效应,固然取决于艺术品的审美趣味,但也不等于具有审美趣味的艺术品,就具备很好的社会功能,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精神的和灵魂的力量,艺术家的良知与激情、思想与文化精神,决定着作品的社会功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究竟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新编《辞海》中说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艺术分册.136页)这个定义涉及“艺术形象”这一概念.什么是“艺术形象”呢?同书的解释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文学分册,5页)音乐属于艺术.也适用于这一定义,既然如此,音乐形象自然也是“具体生动的图画”了.对音乐形象的这种认识来自苏联的音乐美学界.  相似文献   

12.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分;作为人类的特殊活动形式——创造认识,它的本质也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分,它的一般本质就是它和其它认识的共同本质(即它的能动反映本质),它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它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一、典型社会概括性的多层次结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个体,它的产生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艺术创造的结果.在创造典型形象时,审美创造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独立的艺术形象.因此,典型形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出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性上相联,它对典型形象的作为和心理,具有内在的制约性,在  相似文献   

14.
典型,在西方早期基本上是类型说。尔后,逐步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个性出典型”说、“中介一特殊”说等。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逐步揭示了典型的特征和本质。《文学理论简明辞典》(李衍柱、朱恩彬主编)对典型的界定是“典型就是典型的艺术形象。当艺术形象能够把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概括进来,因而能够通过鲜明的个别形象的描绘反映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时,就成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即典型形象,简称典型。”恩格斯在《致敏·考茨…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一定社会阶段里,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审美情感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对它的认识和把握存在着“雅”和“俗”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就其本质即追求审美和谐而言,它们是同一的,且是人类共有的。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艺术语言的普遍性解读方式给“雅俗共赏”提供了希望,这是文化传统选择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是想把克罗齐的批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说明,并对这种方法所提出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克罗齐把一切精神生活,一切人类活动分为四种形态:通过直观(艺术)来认识个别事物,通过逻辑(哲学)来认识一般事物,(通过经济学)来选择个别或有用的事物,以及(通过伦理学)来选择一般或善的事物。关于文学和艺术批评,克罗齐认为:一个正确的批评定义应该适用于一切艺术。这是与他的这一假定相符合的,即艺术是一个统一体,它的不同的形式只是经验上的、人为的区别。批评就是判断,而作为判断看,它是属于哲学或历史编纂学范围的。批评是对艺术对象的认识,是某一项个别活动的历史叙述,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形式之一。克罗齐批评主张的实际含义(暂时丢开他的批评方法的理论意义)的基本特点是对于艺术品的人文主义的判断,是发现和分析艺术品的人性内容,再加上对于内容是否变成形式或仍停留在材料阶段,以及对于一件艺术品是不是诗歌或其他东西等问题的判断。他认为批评家的职责在于寻求作者的根本情调;他只企图指出某一特殊人生境遇之下的自觉的情趣,而不想对它作理智的认识,或强调实际行动的意志,或表示感到因利害关系而要求参与的愿望。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克罗齐的艺术理论中看到两个方面:首先,他说明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直观),接着他就要用消除法说明艺术或直观不是什么(不是逻辑,不是实用,不是正义)。照克罗齐说来,批评家应该在艺术作品中把真正的直观(一种已经成为具体完美形象的真实感情)跟其他的东西,跟非诗歌区别开来。这就是批评任务的目的。他的批评方法的两个核心论点是:艺术个性的准则以及艺术个性和一般历史的关系,对待艺术作品唯一不矛盾的方法就是认识它的绝对个性,否则就容易忽视它的具体的现实性。严格说来,只有个别作品才是审美判断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作为审美对象的五种主要审美层次的抽取(即: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论证艺术审美形式不论处在哪一个审美层次上,都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但“自由的形式”是艺术审美形式所追寻的“终极的实在”,感性具体地显现美的本质存在的形式只能是“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对作为审美对象的五种主要审美层次的抽取(即: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论证艺术审美形式不论处在哪一个审美层次上,都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但“自由的形式”是艺术审美形式所追寻的“终极的实在”,感性具体地显现美的本质存在的形式只能是“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主张:一种主张是以认识规律代替思维规律,强调无概念(抽象)就无思维,从而以概念斩断了形象过程;另一种主张则是阉割认识规律,把“形象思维”视为普遍规律,强调“形象”与“思维”的结合”过程就是认识的全部过程,从而以“形象”斩断了思维过程。如按照认识规律代替思维规律论者的主张,则是否认艺术反映生活有其特殊的方式和规律,因此也就否认以艺术方式掌握生活的思维类型的存在,于是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如按着“形象思维”独立论者,思维用艺术方式反映生活则无需通过认识过程,客体的形象可以自然进入思维过程中,展开“形象思维”运动,因此也就否认了思维反映生活的特征即辩证性,因之思维也就没有了。在这场争论中前者是以一般取替了特殊,实质是以偏概全,是主观主义的。对前者之否定有疑义的并不多。而对后者至今尚无相悖者。“形象思维”独立论者  相似文献   

20.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