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何绍基诗论不脱传统诗教说的畛域,力主"温柔敦厚"、"性情说",但是他的诗论中亦不乏创新有价值的论断。他强调"不俗",重视自我,对诗歌独特的艺术本质(规律)也有所涉及。透过这些诗论,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2.

  摘要: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代诗话因文学宗尚的不同而分为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本文从诗歌的发展变化、文学进程方向等理论角度对历代诗话中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的极大分歧和理论辩争进行审美评析,思考诗歌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代,黄庭坚诗歌和宋诗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接受进入第二个低迷期。黄庭坚诗歌的接受历程与前后“七子”的兴衰相消长:前七子兴起之前,在明初诗坛的宗唐宗宋之争中,宗宋一派总体呈强势,黄庭坚诗歌往往被标举;前后七子兴盛时期,宗唐成为诗坛强势主流,宗宋一派无力抗衡,黄庭坚诗歌除遭遇指斥外,就是被忽视而无人提及;万历时期至晚明,宗宋思潮逐渐走强,黄庭坚诗歌接受低潮又有所回升,并影响到清代终于形成接受热潮。  相似文献   

5.
世界形势下的中国文艺复兴与诗歌复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部分的中国文艺复兴晚于中国的启蒙运动.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学出现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次高潮,主要是向现代文学流派学习,并有全盘肯定的倾向.现代文学流派由研究非理性走向反理性,忽视作品的文学性.在诗歌,五四文体突变带来的是传统的中断,而且诗歌形式方面始终缺了语言学研究这一环.(二)两极世界已经终结,和谐的世界需要和谐的文学艺术."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传统诗歌的美.作为文学最高形式的诗歌要求诗人要有最高的诗歌素养,因此必须强调学习.  相似文献   

6.
比亚的语言是个久经探讨的问题.莎翁具有高深的语言锤炼艺术,他经常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飞扬,言简意深.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多处使用多重复义,具体体现在对不同行业词语的使用,文化典故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意象上,这种释义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诗歌三复义的角度,即语言复义、文化复义和美学复义,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重审其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7.
彭燕郊诗歌创作从整体上体现出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上的精彩纷呈.他总是在追求不断开拓新的诗歌表现领域,总是在探索新的艺术可能,他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继承、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文章从文本出发,试图对他诗歌的“大地”意象进行梳理.全文从思想内容上把他诗歌的“大地”意象归为三类:赞美、歌颂大地或大地上的人与物;感叹大地上的人与事;抒发其他情怀.文章用大量文本实例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8.
诗学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诗学领域以诗法著作为主体.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诗学现象。《诗法源流》在宗宋、尊唐和复古、尚今等诗歌主张方面中允、辩证.可以视为元人诗法洪流中既有总结意味、又具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作品。《诗法源流》在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雷抒雁是一个在诗的艺术上一直非常自觉的杰出诗人.这种自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创作上自觉追求一种诗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其二,写诗非常注重选象造境,注重诗的可朗诵性和普遍的可理解性.其三,自1979年大胆地发表讨论诗歌也应该“引进”的通信起,雷抒雁一生写出了许多讨论诗歌艺术的文章和创作谈,其中的核心是现代汉语诗歌所面临的问题和应有的诗学追求.这种对汉语现代诗歌的理论思考,也体现在他晚年对《诗经》的研究和翻译上.其四,古代汉语诗人有以诗论诗的传统,但这个传统到了现代汉语诗中似乎中断了.但雷抒雁创作出了不少以诗论诗的作品,体现了很深刻的诗歌艺术思想.其五,雷抒雁的对诗的思考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他晚年的访谈中.  相似文献   

10.
试论林徽因诗作的"建筑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使林徽因的诗歌既有对新月派建筑美的主张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其突破和创新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宋诗选本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宋代的始兴期、元明的中衰期、清代的复盛期,这与唐宋诗之争中宋诗历史地位的变迁是一致的。而综观宋诗选本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宋诗总体上不如唐诗,宗唐、宗宋派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对立冲突之后,到清代逐渐走上了融通唐宋、不拘一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14.
从"辨明新诗与旧诗的性质"入手,探讨"新诗的前程",是废名《谈新诗》的问题和方法。废名从"诗的感觉"入手,把新诗的源流上溯到晚唐的"温李"乃至六朝,为新诗发展寻找源头活水。废名标举"诗的内容",是希望打破对旧诗形式的迷恋,同时为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正名。废名以"内容"为本体的诗学观,颠覆了传统诗学的形式本体观。废名的"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的新诗观念,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势,他和朱自清所见略同,但早于朱自清。  相似文献   

15.
皎然《诗式》与中国诗学之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由唐音入宋调的关键。皎然《诗式》的诸多理论和范畴所揭示的意义昭示着唐诗从创作构思方式到批评观念的转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诗学的发展变化,可视为中国诗学转型的理论界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新诗之"莽汉主义"与美国垮掉派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1980年代中期,莽汉诗人初涉诗坛时,不仅可以上承朦胧诗、"文革"地下写作而汲取到今天派等精神因子,还可相当广泛地接触到已被批量译介的垮掉派文艺。在具体创作中,以李亚伟为样本,我们更可以清晰看到垮掉派作品传播对诗人创作风格转变的牵动。伴随垮掉派的强力辐射,莽汉主义表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歌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形态,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先行者,但仅隔数年就衰落解体,无力成为先锋诗坛的主力。究其病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以行动意识代替写作实践、以青春激情稀释人文理想;二是"文革"记忆恶性膨胀。二者合力将莽汉主义推至破坏、解构一极,而未确立积极的建构意愿。  相似文献   

17.
诗意与诗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之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道路显得尤为艰难。本文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出发,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后的白话诗是白话与新诗的时代结合,由白话诗过渡到新诗概念主要来自白话自身地位的确立。在放逐文言为诗的正统地位之后,白话为诗取而代之,并在"白话"与"诗"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新的钟摆现象。这一历史过程,既参杂着白话新诗与古典诗歌决绝后自身命名的特殊性,也含纳白话为诗作为常态与正统地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秦观以词名垂显于世 ,其词与诗的融通在历史上早有评价。秦观从意象、构图、意境三个方面援词入诗 ,借鉴词的艺术手法 ,使自己的诗在形象性、抒情性、艺术感染力方面特立独出 ,避免了宋诗由尚理好发议论带来的生涩枯淡的弊端 ,迥异于宋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20.
文天祥的《集杜诗》200首,又名《文山诗史》,历来少有人关注。就《集杜诗》溯源,可以看出其对南宋灭亡原因的思考、对南宋末几代帝王的真实记载、对有节义大臣和将士的批评与讴歌,再现国难中将士的英勇斗争形象。梳理《集杜诗》与《指南录》《指南后录》文本,时见其序文的互补性:《集杜诗》序弥补《指南录》《指南后录》未载之东南沿海战斗,《集杜诗》有关北行途中之诗与《指南后录》相互辉映,《集杜诗》序文有意为师友、亲人和自己立传等,从而印证不愧为"诗史"之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