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2.
生态哲学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乃至普遍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社会哲学研究的综合。如今生态哲学已形成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即生态学世界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  相似文献   

3.
<正>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长期流行着“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界的征战挞伐,使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以致造成了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等严重后果。事实上,这一口号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利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应当予以澄清和修正。(一) “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过高地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容易导致主观盲目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人们在说明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时,有两种错误的极端表现形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片面夸大自然界的决定作用,忽视和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和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人们在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生态领域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生态意识·生态观:生态哲学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中,就潜寓着早期人类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有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念.当然,这一观念并非是现代的,然而却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充分,在自然哲学和艺术的自然界常常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主宰.因此,在人已经认识了自然的科学领域,人与  相似文献   

5.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智力圈理论”是由苏联学者提出的一种关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互相协调、共同进化的理论。“智力圈理论”的哲学宗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为了提醒人类认清自己在全球时代的责任,应当倡导一种“全生态意识”。 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生态意识早已有之,而高度发达的生态意识——“全生态意识”的出  相似文献   

8.
<正> 众所周知,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处理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二是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准备性的活动,即科学实验;三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过去长期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我认为,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把阶级斗争说成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确切的,应改为“社会交往实践”。为什么不应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概括为“阶级斗争实践”呢?因为阶级斗争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不具有普遍性。第一,阶级斗争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而阶级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阶段,在过去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都没有阶级,当然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但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除了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持续发展,可以分解为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三个方面,但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更为重要的。鉴于此,本文将对哲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一)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他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从这些论述不难发现,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和发展类型,首先受制于他们对其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表现为不同的人地观。古代主张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希腊人赋于自然界以“灵魂”,相信天空星体…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为人的,由人自觉处灰地展开、处理和驾驭的、开放的、全面的复杂的大关系。片面的、单纯的强调“天人合一”和“无人相分”均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人类在理解、展开处理和驾驭自己同自然界的关系时,应该注重“关系”,强调“综合”,并且要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要善于从总体上、从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上,探索人与自然界关系和谐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异化”问题,近年来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有的同志认为:“异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有的同志把“异化”等同于对立统一规律,他们把“异化”理解为事物的一分为二,向其对立面转化;有的同志则把“异化”看作否定之否定规律。他们说,“异化和异化扬弃,无非就是否定之否定,一种历史的辩证法。”“异化”究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还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视角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沿着人统治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威胁人和自然界的严重挑战。人类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立了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况,也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版)。《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也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第802页)。此外,还有一种相当流行的定义,说“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323页)。有的甚至笼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 ,也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底蕴 ,应到哲学的深处去寻找。哲学也应该对这样一个关系到人类前程的大事加以深思。这一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是一般的发展思路的转变 ,而且是发展观的更新 ,特别在社会发展观方面带有根本性的变革。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古代主张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希腊人赋予自然界“灵魂” ,相信天空星体运动与人生在世的变迁 ,都受同一“灵魂”的支配。中国传统哲学中 ,更是崇尚天、地、…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人类中心论”却认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权利,而且有认识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自大与狂妄,使人们只是强调欲望的满足,在技术进步面前没有神圣感。“天人合一论”的特点则在于天人相依的内在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包括生态伦理。今天,人们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17.
在欧洲中世纪有一种经院哲学,是当时欧洲的正统哲学。“经院”原意是书院或学校。经院在欧洲中世纪是由教会主办,用以培养传教人材或封建官员的。在经院里研究和讲习的哲学就称为经院哲学。它的特点是既不研究自然界,也不研究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方面来揭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还通过对物质变换裂缝的深刻批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其生态批判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9.
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 ,可说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这一学说的最大特点是承认自然界有内在价值 ,而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靠人类实现的。他的“乾坤父母”、“民胞物与”以及“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的学说 ,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界的万物。张载的学说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是个重大的自然科学问题,而且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一章第四节提出“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一问,并且说,“这个问题对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来说,是特别毒辣的。”仅此可见,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来的。对于这一命题,一向就有不同的看法。一为“前提说”。此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一命题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二为“附论说”。此说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