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柏景伟是晚清举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于光绪十一年(1885)担任关中书院院长。任职其间,柏景伟制定了《关中书院学规》,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学规制定了学院注重"尊礼重行"的学礼制度、门禁管理及学子日常生活管理等十项规章制度,罗列了应读的书目,阐述了读书的方法。研究此学规,有助于我们认识关中书院学规的发展历程和柏景伟的治学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赵均强 《唐都学刊》2012,28(2):43-49
雷依群《东汉关中学派述展情况,认为其说论》一文认为,东汉时期关中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关中学派。对此提法,笔者看法不同。故从东汉儒学形态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东汉关中儒学的发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在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关中书院改建为师范学堂,其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关中大学堂、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师范学院。笔者翻检史籍、梳理资料后,认定:首先,没有“关中书院改为关中大学堂”一说;其次,《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的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的事件,可能是将民国时期的“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清末的“陕西师范学堂”混淆,因此,误把光绪二十九年由关中书院改建的陕西唯一一所师范学堂称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因此,关中书院改建的师范学堂应名为“陕西师范学堂”。在改建时间方面,笔者认定陕西师范学堂的设立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人体词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有其显著的特点.《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人体词语,在烘托小说的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人体词语的构义形式、表达效果,对于解读《白鹿原》这一当代文学名著,对于文学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11,27(5):115+126-115,126
秦晖韩敏邵宏谟三位先生所著的《陕西通史.明清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十六章第三节"书院教育与书籍刊行"中,有10处(P493-496)将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关中书院称为首善书院。依著者观点,从1609年关中书院创建到康熙二年(1663)陕西巡抚贾汉复重建改名为关中书院止,就没有过关中书院的名称,关中书院一直名为首善书院。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中书院与首善书院都是明代著名的书院,虽然都和"关西大儒"冯从吾讲学有关联,但两个书院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下面通过史籍记载对其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此文对《渭南地区民间文学集成》中的关中方言词语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方言词语的大量运用及方言词语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力使民间文学更具地域特征和乡土韵味;关中方言词大都古朴典雅,曾出现于古代文献之中.有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许多关中方言词留下了不同于共同语的独特词义演化轨迹.因此,关中方言为汉语史研究,尤其是方言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7.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8.
张汉杰 《唐都学刊》2006,22(5):69-72
电视剧已经远远超过戏剧、小说、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一门大众艺术。凭借着先进的现代化电子传媒科学技术,电视剧这门新兴的艺术生机盎然,观众收视热情长盛不衰。其所传达的社会生活信息之丰富,表达的艺术情感之复杂,形态之生动,文本之多样,受众覆盖面之广,社会影响力之巨大,为其他的文艺形式难以企及。总结拍摄关中题材电视剧的经验,必然有利于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李喜霞 《唐都学刊》2011,27(6):114-118
民国十八年,关中遭遇重大灾荒,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当时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灾荒,其中以工代赈加大交通修建的政策,为民国时期关中交通的发展带来契机。当时全国各地的赈济款项与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关中。大批因灾而流亡的灾民也为交通修建提供廉价劳动力,交通的发展必然为关中经济的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7,23(4):113-117
樟叶的长篇小说《五福》首次以小说形式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作品中关于主人翁关中农民之子刘五的成功塑造,是对中国小说艺术人物画廊中草根英雄式人物的塑造的一个极大的丰富。刘五的性格、形象和命运,体现了旧中国农村阶层中豪杰英俊命运的必然性,反映了漫长的历史中底层人物的艰难崛起和迅速殒落的必然悲剧性。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关中农民之子刘五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行为特点,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1.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4,20(5):113-117
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与西安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北特支成立于1936年2月。西北特支首先倡议西安事变,并建议于杨、动员于张,促其实现。西北特支开始隶属于中共上海军委留沪办事处,8月后才隶属于陕北中共中央,12月改组成中共陕西省委。  相似文献   

12.
冯肖华 《唐都学刊》2004,20(2):67-70
陕西当代文学的学科构成有其内在质的规定性。作为区域学门类 ,文学范式的完整性、文学本体的独立性、把握现实的同步性为基本因素。以浓厚的地域色彩为标志的学科领域 ,所呈示出的彰显在文学史观上的价值、倡扬主流文学意识的价值、坚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价值 ,在中国大文学视域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13.
朱立挺 《唐都学刊》2006,22(1):156-158
今西安户县境内的渼陂湖,在汉唐时期是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切入,并结合描绘渼陂湖的相关文献诗歌,可以推断出渼陂湖的历史变迁和功用。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留有大量的吟颂渼陂湖的诗文,其中反映出了渼陂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迁,并揭示了明清以来对渼陂湖的开发与整治,从而展现出关中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对保护和开发利用渼陂湖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无疑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09,25(2):95-104
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陕派电视剧的历史分期,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甄别,以及对于有关业界专家、管理者、创作者、投资机构等的访谈和调研,并通过与整个中国电视剧发展路径的比照,可以梳理出相对系统的发展流变和路径,如果以2007年底为一个相对统计和研究界限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区分为这样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陕派电视剧的探索期(1980年至1988年);第二个时期,陕派电视剧的成熟期(1989年至1999年);第三个时期,陕派电视剧的转型期(2000年至2007年)。  相似文献   

15.
李健超 《唐都学刊》2012,28(2):31-32
隋唐长安城通化门,是隋唐西京通往东都洛阳和中原的主要城门。公元9世纪朱温毁唐长安城之后,通化门遗址尚存至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兴庆宫、大明宫、曲江池和芙蓉园做了实地探测。但关于通化门遗址位置的探测,认为在今西安市长乐西路北侧陕西省电力建设总公司(原火电公司东南角)。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隋唐长安城有关考古发现,论证隋唐长安城通化门遗址应在今长乐西路南100米,东距金花北路180米处。  相似文献   

16.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蓉珍  陈西蕊 《唐都学刊》2002,18(3):104-107
陕西省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种类繁多 ,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独具特色 ,旅游业已具一定规模。然而 ,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深度开发还不够 ,整体吸引力不强。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中应突出其特色资源 ,以人文景观为主 ,积极开发自然风景资源 ;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多层次提高旅游整体效益 ,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陕西号称文学大省,长篇小说创作曾出现过极度繁荣的景象。近30多年来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版量堪称丰富,在读者界、批评界产生较为广泛影响的作品也有一些。遗憾的是,陕西长篇小说走向电影和电视剧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影视剧的商业属性和国家相关政策特殊规定,要求长篇小说从主题、人物和情节必须具备符合改编影视剧的基本要素。陕西长篇小说与影视剧创作难于结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创作者普遍缺乏发现挖掘一个具有影视商业价值同时有深刻主题的能力,在人物创造与整体结构方面也普遍存在松散问题。司南创作的长篇小说《民国银号》以独特罕见的视角为读者完整打开了清末至建国前民间金融家生存发展的这样一个世界,人物命运紧贴复杂动荡的政治时局而变迁沉浮,明显具备改编为一部优秀电视剧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赵精兵 《唐都学刊》2005,21(1):81-83
陕西镇安历史悠久 ,地位重要 ,镇安木王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大。加快镇安旅游业的发展 ,要找准市场 ,突出特色 ;创新观念 ,提高投资回报率 ;加快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现旅游开发投资的突破 ,把陕西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成具有竞争力和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20.
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目前发展的态势,这表明陕西省城市化的高潮正在到来。但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因此,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一定要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对陕西省省情及其城市化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了解陕西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而提出陕西省应走有陕西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