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有一个从对其作“一般与个别”的知性界定到对其核心(本体论)的再领悟的进路。如果说这可能是研究视界的时代性转换,那么,近来由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神秘又泛泛的领悟到剖析文本、深究其本体(ousia)内蕴、直至反对将“作为存在的存在”当作亚氏之本体,则确实可以表明研究水平的学术性深化。循此,本文力图进一步以国外较新的和比较公认的研究成果为背景,进入亚氏文本,对其本体思想重新做一番剖析与梳理,进而提出并辨明:近代知性意义上的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关系在亚氏哲学中是断裂的;《工具论》的…  相似文献   

2.
在海德格尔那里,“克服形而上学”并不是要摧毁形而上学,其根本动机乃是要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努力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得以在新的地基上重新经验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高清海同志的近著《哲学的憧憬》是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反思进而阐释其现代意义的现代哲学表达。作者说:“这本书没有局限于分析、评介亚氏《形而上学》一书内容、思想的范围,而是通过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对整个古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发展,重新作了一次属于我自己的思想清算。这样的写法或许会有‘借题发挥’之嫌,但我自己认为我所发挥的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亚理斯多德的四因说考察了他的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亚理斯多德的个别蕴涵一般、必然和规律的形式观成为他典型理论的哲学基础; 质料因、形式因和动力因给亚氏的艺术摹仿论注入了新的深刻的内容; 从出于目的因的有机整体概念使亚氏要求艺术要成为整体; 四因相互关系的尺度又产生了亚氏的尺度理论, 这种尺度决定美、艺术性、效用和合目的性在事物中的存在; 寻找最终的“不动的第一动者”的动力因观点使亚氏把“静观”作为文艺的最高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  相似文献   

6.
黄玉顺 《阴山学刊》2008,21(4):76-78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的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者作为唯一绝对的存在者(所谓“道之为物”),乃是“形而下者”亦即众多相对的存在者(所谓“万物”)的终极根据。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建形而上学。这就必然要求追溯到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前形而上学”的观念:“生活”亦即“存在”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略论——回复陈明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形而上者”(形而上的存在者)的思想学术,这种形而上者作为唯一绝对的存在者(所谓“道之为物”),乃是“形而下者”、亦即众多相对的存在者(所谓“万物”)的终极根据。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必须重建形而上学。这就必然要求追溯到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前形而上学”的观念:“生活”亦即“存在”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历来名声不佳。缘由很简单,哲学理论界对它的认识和定评是:形而上学是一种宇宙观,它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原本是有联系的、运动的和整体的世界。打开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书籍,几乎都可看到这类评价。问题是:这样的评价是否合乎实际?事实是:仅仅这样对形而上学持几近全盘否定的单重性质的评价,常使我们的哲学自身陷于一种困惑悻论之中。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从理论上把它搞清楚。什么叫形而上学?从词源上看,“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土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下同)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曾被誉为“科学的女王”,也曾被贬为“孤苦零丁、流离失所的妇人”(康德语);既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思想家为这个“科学女王”献出了毕生的热忱和智慧,也有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对其进行“拒斥”。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风雨曲折本身就证明了讨论形而上学问题的重要性,而讨论形而上学问题则必须以对形而上学意义的理解为基础。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一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形而上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tametataphysiCa,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有书目…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明确说过自己“存在哲学”的动机:之所以要用作为形而上学语言遗产的“存在”(dasSein)来“道说”(dieSage)西方哲学史的命脉,实在是出于这样一种努力,“想揭露形而上学的本质,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状态”。这里描述的一种“边缘状态”就是海德格尔称为“裂隙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兼析陶渊明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抽象的、僵死的理念或什么,而“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出现着、生成着、显露着的活的过程。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是研究存在者的问题,而形而上学不仅研究存在者,而且研究非存在者即“无”,“无”是科学所永远达不到的。而“无”之发现,全赖于“此在”,赖于人。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哲学的诗意,使他和中国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陶渊明十分接近,二者的哲学皆属于追求“本真状态”的超然哲学范畴,但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育林 《学术研究》2006,2(8):41-47
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古代形而上学是纯客观的实体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主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改造了古代和近代的形而上学,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实践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现实生活。实践形而上学不仅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而且其思想涵盖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正重塑。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的学理角度把握形而上学的本真规定与发展线索对理解形而上学的内蕴与旨归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基于人的本性与形而上学的一体性关联 ,从新的维度与层面揭示形而上学的内蕴及其阶段性的内在差异 ,以求说明形而上学作为人的本性的哲学表达方式体现为互为相连的不同理论存在样式 ,即“对象”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形而上学 ,以及“视界”的形而上学。从现代视界中理解形而上学可以昭显哲学与人的本性内在联系 ,从而为确立与时代精神旨趣相吻合的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提供支撑性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形而上学的建构存在着“逻辑”(知性 )和“生命”两条进路 ,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对熊十力生命进路的继承。这一形而上学在净化传统儒家“意义本体论”的同时 ,又将“良知”变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原始儒家“存在合理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的最终课题,被胡塞尔指认为“绝对存在的事实”或“原事实”(Urtatsachen)。与个别性的、相对性的实存者的事实性不同,超越论自我之存在的事实性是绝对的事实性,而非本质必然性的偶然的现实化,相反,在为一切本质必然性及现实性奠基的意义上,超越论自我的绝对事实还是“原必然性”“原事实”。原事实自身“裂解”为世界之拥有、交互主体性、历史与神等诸原构件,这种多方展开的辐式结构乃原事实自身关涉的方式,一切本质必然性都蕴含其中。原事实先行于本质与实存、可能性与现实性等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因而同时也构成了超越论现象学的边界。这种形而上学仍然得名现象学形而上学,是因为原事实唯有方法论地奠基于现象学的直观明见性才得以被建构。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至今 ,形而上学一直是西方哲学中的主题 ,追问、建构、拒斥与消解形而上学 ,乃至于回到形而上学 ,几乎是西方哲学的特点。笔者认为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 ,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需求 ,“我们需要形而上学去保持完整与崇高” ;或者说 ,形而上学使人与神圣感相连 ,从而把人生统摄为一个向善翱翔的意义整体。显然 ,在科学的时代 ,以寻求“最高原因”为目标的传统的形而上学 ,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终结 ,随之附着其上的一切意义与价值也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试图克服现代人的存在困境 ,他们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重建意义世界 ,恢复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中的位置。然而 ,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方法不同的是 ,在他们那里 ,哲学家们强调通过唤起“个体”的神圣内在体验 ,克服现代人物化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一、哲学史和逻辑史中的 一个老问题 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不是客观规律?这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中的一个老问题。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个有争论的问题。 在古希腊,赫拉克里特认为: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正是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辩证法的奠基人。而巴门尼特、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则认为,真实的存在是不动不变、自身同一的。他们的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观点。亚氏是古典形式逻辑的缔造者。他说:“任何真实的事物必定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相一致”。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事物是自身同一、没有矛盾,所以,它们在思维中也是自身同一,没有矛盾。既然是这样,自身同一和没有矛盾就不但是事物规律,而且是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 ,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 ,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 ,因而从古到今 ,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 ;而反过来 ,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 ,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 ,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 ,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从莱布尼茨正义理论所蕴含的本质形而上学、存在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意蕴出发,同时也是在西方正义理论发展的三个渊源传统中进行考量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本质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几何真理”的先天理念,存在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社会契约”的前定和谐,道德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上帝之城”的幸福超越。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当代意义从方法论上体现为他的“似( quasi-)”分析模式,从内容上体现为他对正义与信仰神性、价值理性与精神灵性的本体性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