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权概念的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观念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对人权概念的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西方国家对人权概念外延的理解,主要强调第一代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第一代人权和第二代人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中国从19世纪后半叶起引入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至今对于究竟哪些内容属于人权概念的外延范畴,仍无比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人权概念的外延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系统,应当在最广泛的意义和最大包容度上考虑这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既要防止将人权概念的外延泛化和庸俗化,又要保证它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科学性;既要正确对待人权概念外延过去的“扩张史”,又要正视它在未来的发展扩充  相似文献   

2.
郑戈 《社会》2016,36(6):1-31
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范式突变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乃是自然社会,即符合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社会,这一由亚里士多德首先系统阐述并主导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学说,到早期现代受到全面颠覆。政治社会被理解为人为脱离自然状态而通过社会契约建构而成的人造物。李猛的《自然社会》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讨论。该书不乏有创造性综合的见解。但本文侧重于指出其中的几点不足,包括未能发现古罗马人的自由概念与主体权利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未能发现平等而不是权利对现代观念的构成性影响等等。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缺陷原因在于李猛放弃了他擅长的社会理论方法,而纯粹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思考伦理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及社会意义的分析,认为席勒既把审美体验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行为,又视为审美主体的一种状态;既从哲学上论述了这种行为和状态的精神实质——人性的完满实现和自由发展,又从心理学上论述了这种状态和行为的心志和谐与表现方式。文章认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审美体验论的学术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10):1-4
自由是人类在价值观上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尽管许多政治背景不同的人都使用它,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具体追求却大相径庭。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但是自由观不是普世的,而且在不同时代,追求具体自由的侧重点也不同。不能以主观评价自由的"高低",而应以"适用性"选择自由模式。我们今天,在生命自由、人权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生活自由都有具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又依据当前中国实际和需要所形成的自由追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既是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引领的旗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还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 ,认为当今国际政治中主权与人权的理念是产生于西方社会 ,并随近代以来西方势力在国际社会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而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一些非西方国家因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的不同 ,对于主权和人权的理解与实施则有很大不同。文章试图对此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人权·道德与权利·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完连 《社科纵横》2004,19(5):76-77
人权·道德属于社会伦理范畴 ,权利·义务属于政治法律范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为了更好的保护人权和使社会秩序有效运转 ,促使人权转化为法律中的权利 ,道德转化为法律中的义务。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最重要的问题是确定哪些人权和道德需转化 ,最基本的原则是应努力促使基础性的人权·道德向权利·义务的转化 ,同时考虑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信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我们的人权状况会大大改善 ,我们的社会运转也会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7.
一、人权的内涵与由来近年来,人权问题己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和难点。人权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什么是人权,从各种辞书和历史上各种有关人权的文献与法律的界定来看,它是指公民的人身安全、自由和其它各项民主权利的总和。人权泛指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含义。是一个阶级性的概念。有它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人权问题的历史渊源来看,最初是起始于因人们不堪西欧中世纪的君权和神权的统治而提出来的反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在《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回归生活世界的政治》的文章,在其中通过对古希腊城邦时期政治与人类自身生存价值相互关联的思考,使得政治在学理层面上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可能,为打破对政治概念的教条化理解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因此,从这一视域出发追索政治活动的价值理性,促使政治的生活化,就使得政治获得了宽泛的意蕴:政治作为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其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而且是增强社会生活民主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所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  相似文献   

9.
书讯     
《社会主义人权概念》本书是由苏联、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六个国家的法学家集体撰写的,于1986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苏维埃国家和法》杂志1987年第10期上发表的书评指出,本书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和修正主义的人权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特别是着重批判了把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利同政治的、个人的权利对立起来的思想。人权原先不是在法律领域形成的,而是在社会一经济领域形成的。可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经济条件,而且也依赖于民主状况、精神环境、文化水平、道德价值和整个生活方式。人权的社会起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石,但是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克斯.斯塔克豪思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了基督教神学关于人性普世性的见解对于理解人权普遍性的意义。人权普遍性得以成立的根本理由是承认人类存在的普遍条件和共同人性。人权的思想中存在着普遍的原则,这些原则和真理是不可动摇的,不能因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处境而改变。斯塔克豪思认为,基督教神学关于人的内在尊严及神圣性的观念为人权提供了终极基础。在人权问题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认可人类共同体存在着某些共有的和普遍的真理就成为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今天,国际政治陷入了多种困境,其中某些困境的深刻根源在于基本的人性问题,另一些则涉及民族国家及其机构本身的问题,此外,还有一种困境属于国际社会的性质问题.只有首先正确地观察和评论这些困境,才谈得上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政治.在基本的人性方面陷入困境,有如政治思想史一样由来已久.实际上,每一位政治思想家都在按照自已的观点来阐述藉以理解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人性.因此,对人与社会的阐述是重要的,因为它既从主观上促进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又从客观上揭示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某种法则.各种阐述都有助于从整体上解释人性,因而表现出了人的某些特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必须在坚持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创立从宏观和总体上认识现阶段社会结构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即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和利益群体分析方法。作者从多重角度上对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方法的概念、范畴、基本原则等有关问题作了论证和分析,概括性地对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方法的基本思想作了总体描述,并对人们比较关心的经济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思想上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政治上的一元论与多元性的关系作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3.
郝贵生 《创新》2015,(6):62-68
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和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由一定的具有权力性质的社会组织用一定的规则形式如法律、章程、条约、契约、合同等予以承认、认可、肯定和保障的个人或群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需求以及为需求而采取的实践行为的总和。人权观念不等于人权,人权观念是指一定的个人或社会群体从自身所处的经济、政治等关系和地位出发而形成的自身应该得到社会或组织、团体承认、认可、肯定并要求加以保障的权利内容。社会主义人权是无产阶级从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出发而形成的经过科学理论论证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念用社会主义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权利内容。正确认识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及其内在联系对于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启蒙时期的政治理性开启了近代政治理性主义的先河,其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正义等概念和价值尺度不仅对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从政治哲学的高度看亦有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公共理性: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理性是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精神.概括地讲,公共理性就是指各政治主体以公正的理念和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社会政治这一持久存在的合作体系中,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的能力.公共理性既是一个实体性概念,又是一个蕴涵丰富方法论意义的范畴,包括公共意识、公共伦理、公共思维、公共逻辑与公共调适等一系列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公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力克 《浙江学刊》2004,(4):108-115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存在着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公民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自我分裂表现为人的"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Citizen概念的两歧性,表征着人性的分裂以及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冲突.卢梭是第一个反思现代性的批判理论家.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正是围绕公民与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的.令卢梭忧思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现代性与道德的冲突,亦印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其现代性批判的焦点,是布尔乔亚的反公民性的异化本质.卢梭对现代性与人的困境的反思,对布尔乔亚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对代议制的公民参与缺失的揭示,显示了一位社会批判家对现代性的深刻批判.然而,卢梭的困境在于:古代公民的政治自由以奴隶的受奴役为代价;现代公民则以出让主权换取市民的个人自由.现代的商业社会、民族国家、民主社会,与卢梭小国寡民的古典城邦式公民政治理想格格不入.卢梭心仪的公民城邦毕竟属于业已衰落的小共同体.因而卢梭的最大困境,在于其以小共同体的美德政治模式来作为组织大社会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走向成熟时期的论著,《论犹太人问题》一直被视为其集中论述人权的著作.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之成果的政治解放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此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作为政治解放的成果,人权也因为受制于政治解放本身的局限而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人权击碎封建等级的枷锁而还个体以自由和平等;另一方面,人权使个体囿于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损害着政治国家的完整性.回到历史的视域则会发现,马克思对于人权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人权在当下的必然,也揭示了当下人权所内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人的权利和自由。从表面上看,凡是宪法和法律确认的人权就是人应当事有的和能够享有的权利。但是,仅仅在宪法和法律上规定某些权利,只是意味着一种可能性,不等于人权的真正实现。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因此,从人权的现实性来看.建立完善的制度,有效地制被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及时地救济权利被侵害者,是人权保障的基本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一方面规定了对违法侵犯人权行为的法…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