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从藏族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多种文献出发,在梳理了翻译、艺人和诗学及史实性等问题后,可以发现以往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侧重于史诗文本和吟游诗人。但遗产制度塑造了更广泛的传统实践知识,《格萨尔》史诗在以多样的文化形态传承着。以谚语和本土化微观叙事为例,谚语使《格萨尔》独立于正式的表演语境之外,成为日常口头实践的一部分;非正式的微观叙事则将《格萨尔》史诗与地方联系起来,形成了更广泛的藏族文化圈。这些与《格萨尔》相关的体裁生态系统展示了史诗知识是如何超越遗产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2.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的中西二元对立:西方艺术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和先验性特性,而中国艺术具有转喻性、字面本意性和内在性特性.文章批判地审视有关摹仿论的对比研究,列举出反对上述被普遍接受观点的种种理由,并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角度考察中国诗学传统中摹仿说与西方传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重新确立模仿是跨文化的人类本能,因此艺术摹仿论也是跨越文化传统的普遍性观念;还考察了艺术理念如何在中西表现系统中得以形成、中国诗学摹仿论与西方诗学摹仿论的差异以及对该差异的理解会给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带来哪些启发诸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在不断发展变化。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集体举行的酬谢、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在社会变迁下节日形式与内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通过节日中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舞台展演、当地人演出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建构与创造,使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以此说明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在不断发展变化。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集体举行的酬谢、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在社会变迁下节日形式与内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通过节日中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舞台展演、当地人演出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建构与创造,使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以此说明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神授艺人说唱传统中的认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以流浪乞讨维生的说唱艺人的研究 ,学界至今仍偏重于“史诗传承者或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考察 ,以致对口头艺术特有的思维、创编与表达的特殊性还重视不够 ,或有一些偏离 ;而《格萨尔》神授艺人们的一些众所公认的说法———大多数艺人关于其自身、关于他们所说唱的史诗的一些程式化的认同表达———故事范型 ,体现了《格萨尔》神授艺人说唱传统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对民族史诗《江格尔》(歌手冉皮勒)演唱的“程式句法”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后半叶起,随着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当代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史诗,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促使史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反思史诗观念.它涉及史诗的口头创编和演述,涉及到史诗搜集、整理、适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民俗学的热点问题.中国史诗研究者一直关注史诗的社会文化内容、历史渊源、流传地域和共享族群等问题,关于史诗文类特征、流布和传承特点、说唱艺人和仪式语境、特定集团的文化认同等,也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史诗研究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维乌斯在翻译《奥德赛》的过程中,以萨图尔努斯格律为译诗韵律,以相似罗马神话人物替代原作希腊神话人物,甚至构建谱系,并开创"糅合法",这是复杂而多重的社会、文化、译者、读者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当时古罗马社会环境、译者创作目的,以及译者对读者群体接受的预测.他借鉴希腊史诗概念,既不脱离荷马原作,又在拉丁话语语境中创作古罗马自己的史诗,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罗马诗人和翻译家们所坚持的"竞争诗学"与罗马本土文学之间进行了有效互动,推动了本土文学发展,最终成为古典传统的两条根茎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可以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的逻辑进程来加以考察。比较诗学的发生理论主要包含诗歌、宇宙、听众和诗人四个基本要素。在比较诗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产生过模仿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表现主义理论和客观主义理论四大基本理论。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学的发生出发来探讨诗学的发生。论者认为,比较诗学与文学发生论的关系亦可以从诗学的立场而予以反向的审视。从比较诗学产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般的文学发生论,可以拓宽和加深我们对文学发生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语料库语言学的实质是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频率和概率是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论的核心.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其意义不能脱离语境而单独存在.语料库方法论依托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以及语言学习理论,借助真实语料数据,能够揭示词汇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的互动联系,为词汇语用研究及其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学术视域,正式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宗白华却早自20、30年代始,就已经涉足比较诗学研究了.从比较诗学视域来考察宗白华的诗学和美学研究,凸现了宗白华中西文论互释互证的意识几乎无处不在,以及他欲对中国传统文论作现代阐释的鲜明态度.他的方法,正是比较诗学方法.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学界"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的语境下,宗白华的诗学研究价值更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下,正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史诗研究存在三大问题:缺乏明确的学科目标,受西方中心论束缚,第三者的必要参照缺位.其发展思路是:以大国学术应有的胸怀,将中国史诗研究纳入国际大视野,明确其前进目标;自觉以印度史诗学为参照,实现中印史诗研究互动;更新思维,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整体的观念指导研究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提要]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方式日趋走向丰富与多样。在藏区民间社区,格萨尔石刻已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和丰富的内涵,不但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参与民俗生活事项,并且成为社会教化、艺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表征。格萨尔石刻蕴涵了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以及格萨尔文本、音乐、唐卡、歌舞、藏戏等其他形式所无法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在现当代语境下,格萨尔石刻的传承正面临着如何梳理与反思传统与现代、创新与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石刻表征意义的探究,挖掘藏文化系统和史诗文化系统建构中所浸润的民族文化元叙事和元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两大史诗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艺术。艺人说唱具有即时即型性。写定本的固定作用,导致活态艺术的消逝而成为标本。线性的起始与终点,消融于原始意识、集体意志之中。史诗及其说唱,规模在于情景,其“原始”性,在于艺人自我意识的消磨和群众的集体参与、迷狂。作为人类跨越文明门槛的历史印记,史诗的艺术魅力是不可企及的。  相似文献   

16.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特殊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的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在继承中国现代派诗歌传统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征.自觉执著地寻求诗歌与现实的平衡,时代与自我的平衡,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及中西诗艺的融会,是其诗学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相干性研究源远流长。迄今 ,不仅有形式逻辑对命题相干性的研究 ,而且出现非形式逻辑、论辩理论和修辞学对证明相干性、主题相干性、听众相干性和辩证相干性的多维研究。相干性的多元性质使得它不仅与论证的概念、论证的语境、对话及其类型和论证评估密切相关 ,而且与论证型式、论证重构及论证图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从两种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看,文艺学的内部、外部研究也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文化诗学应该包括诗学维度、文化维度、主体性维度,在三者构建的"循环阐释中"构建开放、对话的文艺学学科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巴·布林贝赫是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纵观他的《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蒙古诗歌美学论纲》、《蒙古族英雄史诗诗学》和《直觉的诗学》等4部研究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诗学基本理论的再认识、个性概括和发展;二是运用美学和诗学理论,对蒙古族诗歌和英雄史诗所进行的应用研究。他的诗学理论体系是从个人审美体验和诗学理论主张出发的、富有创见的、现代性的活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教育和其它跨文化学科一样,面临着多元化和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带来的理念进行的潜在危机,为比较教育研究建设一个良性互动、切实有效的内部环境,成为该学科的紧迫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阐释及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说明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自足的方法论内涵和开放的姿态与其它研究方法互为补充互为参照,共同推进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