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北朝的都督制,特别是东魏、北齐的行台制与北周的总管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而独特的地方行政制度,但学界对其长官的等级关注不多。经过对史料详细考辨后的研究发现,北魏都督职位等级划分虽采魏晋南朝之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北周总管的等级划分方式与北魏都督制有一脉相承之处;东魏、北齐行台长官不像《隋书·百官志》所说的只有令、仆两等,而是高至录尚书事、低至尚书左丞,至少有六个等级。对于北朝都督、行台、总管长官等级的考辨有助于深化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未行均田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种非纯粹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历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以及隋朝,至唐代是否继续推行过这一制度呢?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以下简称《经济史》)中说:“唐代的均田法令根本就是一纸空文”。这就是说,在唐代虽多次颁布过均田法令,但实际上从唐朝建立之日起,自始至终就根本没有实行过这一制度。此论笔者难以苟同,因它与唐代在实施两税法以前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4.
西汉时期实行了封国(王国侯国)食邑制度。关于封国制度已有文章论及,本文只就食邑制度,谈谈自己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西汉的食邑制度(指封国以外的食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皇族宗室贵妇们的食邑,一是关内侯的食邑。贵妇们的食邑,主要是指公主、皇太后、皇后等的经济特权。《汉书·百官公卿  相似文献   

5.
两汉封国食邑制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及其剝削形态,大家还沒有一致的意见。现在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請大家指教。一、两汉的封国食邑制度及其渊源在討论两汉封国食邑制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和剝削形态之前,有必要先申述一下封  相似文献   

6.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了均田令,此后根据这项法令推行了均田制。尔后北齐、北周、隋一直到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前后历二百七十年都实行着这项由国家调配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这一均田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个创议均田的是李安世。本文就李安世的经济思想和北魏实行均田制情况作点评述。  相似文献   

7.
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流外官和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在制度上严格了清、浊官的区分。北魏的清、浊之别与流内、流外官之别相对应。北魏与北齐、隋朝流外官分等方式基本相似,区别只在于魏分七等,北齐和隋分九等;北周则将流外九等称为九秩,而且分等方式与魏、齐都不同。王朝对于流内、流外官采取不同的对待政策,但是,这种分别有时候不明显,流外官有时享有流内七、八品官的待遇。北朝流外官的构成情况与阶级来源现在只能进行片面的推断。北魏的流内、流外官之分实际就是官与吏之分。  相似文献   

8.
东魏北齐政权的怀朔镇勋贵主要是靠特权形成了自身的大土地占有制。而东魏北齐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主要是维护怀朔镇勋贵的大土地占有制,而非个体小农。其所实行的均田令并没有缓和因土地兼并引发的空前严重的社会矛盾,反而成为怀朔镇勋贵维护既得利益和广占土地、招揽依附民的又一途径。这使北齐国家控制的土地和编户越来越少,从而动摇了北齐国家的根基。东魏北齐国家的食干制也主要是为了保证怀朔镇勋贵大土地占有制有稳定的依附人口和力役来源。出于认可怀朔镇勋贵的政治地位和其群体作为军队主要将领的政治考虑,东魏北齐国家还纵容放任怀朔镇勋贵的群体性贪污行为。维护包括怀朔镇勋贵在内的整个统治集团的特权,是东魏北齐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这也是东魏北齐富而速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均田之制”不仅涉及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初的政治、经济,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有土地、地主经济、农民的社会身份以及赋役政策的变化等。因而探讨它的缘起及其弛坏的  相似文献   

11.
奉邑制是孙吴创业史上曾实行过的一种独特的制度。对这一制度,古今人研究的不多。清人杨晨及潘眉偶有论及,虽寥寥数语,但已看出奉邑制不同于封爵食邑制,(《三国会要》卷十《职官》下及《三国志考证》卷八)。近人陶元珍又进了一步。他在《三国吴兵考》(见《燕京学报》三三年第十三期)一文中分专节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叙述,但仅具梗概,尚难详睹该制度之全貌。高敏先生则对这一制度的内容、特征、兴废年代及其实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见《中国史研究》八五年一期“孙吴奉邑制考略”),  相似文献   

12.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 ,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 ,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部1956年颁布的综合大学历史专业“中国史教学大纲”中,把汉代的“封国、食邑的性质”列为经济制度的一个专门子目;苏联科学院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杜曼教授以食封制度作重要论据发表了“论西汉时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讲及其论文;特别是杜曼教授不论在演讲或论文当中,都用了约三分之一的部份,着重分析了西汉食封制度的封建土地占有制性质,从而论证西汉是封建社会以后。两汉食封制度的问题。不论在科学研究或教学上,都引起了我国历史科学工作者密切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秦汉之际的制度是秦制、楚制、汉制的嬗变。楚政权的封君赐爵制度包括封君、封侯及其他爵位,主要为虚封,不食邑;楚政权的赐爵制度以战国时代的楚国爵制和秦爵制为主,兼采其他诸国爵位又有所变化,对西汉爵制起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均田制在中国中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四八五)开始实行,至唐建中元年(七八○)完全废止,它差不多存在了约三百年之久的时间,经过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代。关于均田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去年,邓广铭先生在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一文中,重新提出唐代均田制根本没有实行的意见,并认为租庸调与唐代的均田制之间并无甚么关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准备结合唐代均田制是什么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租庸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16.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因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突厥自侯斤以来国富兵强。而当时中原的北齐和北周正在逐鹿中原,争夺激烈。双方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争相结交突厥。北周岁给突厥缯絮、锦彩十万段,北齐也倾尽积蓄供给突厥。这样,突厥势力愈来愈强,遂产生了,“凌轹中夏志”。(《周书》卷五十《突厥传》)北周灭齐后,原齐范阳王高绍义“还保北朔”。(《北齐书》卷十二《高绍义传》)被周将宇文神举击败后,投奔突厥。突厥他钵可汗认为高绍义父文宣是英雄天子,“以绍义重  相似文献   

19.
九品中正制为曹魏政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北齐政权对原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进行了调整改革,采取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这种改革是因为东魏北齐统治区域由于文化发达,士族阶层以外的人们也以习读儒家经典为荣,进而要求仕进,并且一部分人已进入统治核心;同时,士族在北齐政权统治核心中的势力逐渐削弱。北齐选官制度的变革,不仅为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也开了隋唐科举制度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不纯粹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前期,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两税法,历时达近三百年之久。在上述这些朝代中,隋朝是否实行过均田制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均田制度“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官样文章”,而“隋本是一个短命王朝,国势动荡,再传而亡,也屡次颁发均田法令”(傅筑夫:《中国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