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说指向对生命冲动、个性舒展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点建立的“生命的文学”观在郭沫若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但郭沫若与厨川白村对于“生命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吸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郭沫若早期文学观的形成既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则是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共振。  相似文献   

2.
象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象征泛指一切形象,如厨川白村所说的“苦闷的象征”。狭义的象征,指形象借助暗示的手段,表现那种超越形象自身的意蕴,近似“兴”或“隐喻”狭义的象征艺术,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近代各种文学思潮都有过广泛运用。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曾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即象征诗派;后来这一流派又扩散到其它文学体裁,衍化成意象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崇尚主观的文艺流派,当时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3.
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生命力受了压力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主张上,他的这一文艺主张显然有独到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很大影响,但是他的接受态度还是客观的,他从苦闷产生的原因为性的压抑和消解压抑的途径这两个方面批判并补充了"精神分析学说"。  相似文献   

4.
“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  相似文献   

5.
许燕妮  夏良清 《天府新论》2005,(Z1):302-303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色彩浓厚、影响至深的文学流派.胡风是这个流派的理论核心,促成了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而一批作家用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着这个流派的文学主张,由于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文学探索的步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6.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周涛 《晋阳学刊》2008,(4):110-112
文艺本体论和认识论文艺观代表了西方文艺美学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但在鲁迅和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中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这既是对二人文艺观的重新解读,揭示出鲁迅接受厨川白村的深层原因,也是对当代文艺学发展趋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罗飞,“七月派”诗人,曾被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遭迫害,现为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已离休)。本文评介了他的新诗集《红石竹花》。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涌动与“沉沦”——郁达夫小说性爱主题的人文意义郝亦民郁达夫的小说,被称为贯穿着“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两大主题。而对于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深刻体验,也正表明了现代人个体生命意识的最强烈的觉醒。首先,“生”当然是个体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以“...  相似文献   

10.
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现代中国文学形成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相互变奏的制导性传统 ,在四十年代文学中并没有因为抗战全面爆发而中断历史进程 ,也没有因为向传统文化回归而走上复古之路 ,而是抓住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契机 ,把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两化”互动规律在不同政治格局的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的运行中有明显差异 ,但在创建以农民为本位的人民大众文学上却表现出趋同性 ,这在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七月诗派等的文学里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1.
郑长天 《云梦学刊》2002,23(3):79-81
在彭燕郊诗歌创作的早期即“七月”派时期 ,诗人间接地从鲁迅和“七月”派同人那里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影响 ,由此初具现代意识 ,创作也潜移默化地出现了现代主义的萌芽 ,从而形成了诗人自己所说的“现代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胡风派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但关于胡风派的命名、构成及其相应的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不仅是一个具有同人倾向的文学群体,他们还代表了五四以后的一种文学追求和文学信仰,体现了一种相同的精神品格。胡风派虽然在1955年以后命运多舛、各自飘零,但这个群体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他们历经劫难而不改初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考察胡风派经过炼狱的人生姿态和精神走向,对于深入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大有裨益;探究胡风派文人的思想、经历、人格和精神坚守的深层原因,检阅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以此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和人格,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考察了湖北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活动及理论主张 ,认定胡风创办《七月》 ,发表反映人民希望与感情的新诗和报告文学作品 ,并因之组成浩浩荡荡、影响深远的“七月诗派” ,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条件下 ,捍卫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孕育和形成了完整的“胡风文艺思想” ,从而为指导和推进抗战文艺运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洪岳 《东岳论丛》2012,(11):106-113
胡风以及在他影响下形成的七月派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不但继承了鲁迅的遗风,而且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等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胡风及其同道者以带有明显的尼采式的主观战斗精神来抵御和抗击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奴役.他们对文艺理论和文学艺术披肝沥胆、坚忍不拔的追求,不但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来深化和提升中国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取向提供了极其罕见的心智和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5.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凌燕 《河北学刊》2012,32(4):105-107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长期被划为左翼文学之“异者”,其独特价值迄今被淡而化之.七月派作家群体是左翼文学的一支,但在左翼文学独尊文坛的时候又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七月派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本思想”,其精神资源与19世纪西方文学密切相关.七月派赋予了中国左翼文学一个开放性视野和超越的品格.研究七月派文学不仅需要现当代的文学视域,更需要世界文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中谈到随笔的特点时曾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到暖炉旁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谈,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ay。”徐北文先生最近出版的《海岱小品》中的大部分篇章,就属...  相似文献   

19.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20.
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情绪主观是文艺的始终"的主张上,他认为,不同时代出现的不同流派,都是文学的支流,尽管在当时风靡盛行,但是终不会替代"情绪主观"的主流文学.主流文学也许会在特定的时期,由于某种原因沉入河底,但那仅仅是暂时现象,终究还会容纳纷至而来的各种支流,又以崭新的姿态,奔流于文艺的江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