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罗斯福排华态度与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一演变的内外因素。指出罗斯福的排华政策既与他本人的种族主义思想有关,也与美国排华势力的巨大压力有关.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发生前后,罗斯福倾向于执行一项较为宽松的排华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而非真的准备放弃排华政策。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晚清政府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是晚清外交关系中的一页重要篇章。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进行交涉,最终为侨民争取到了一些权益。张荫桓的保侨思想,对他能积极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冷战对战后东南亚华侨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开始介入东南亚华侨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不仅运用各种手段,诋毁中国共产党,鼓吹“中国威胁论”,还极力阻止东南亚华侨子弟赴大陆升学。东南亚国家也顺水推舟,以反共反华的名义,变本加厉地迫害华侨,制造了一系列反华排华事件。东南亚华侨被深深卷入冷战旋涡。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界问题是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产物,历经中俄、中苏、中国与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漫长谈判,最终得以解决。由于清朝政府在边界问题上的失误,使得问题复杂化。虽然中吉解决了边界问题,但此问题时不时被拿来用作其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反华、排华的招牌。  相似文献   

6.
晚清新政是晚清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巨的一次变革,其经济政策及法制措施在清末新政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晚清政府决策过程的失误、自身政权性质的局限以及经济政策及法制措施内容本身的缺陷,最终使新政走向失败。但不可否认,这次经济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吸引华侨在国内进行投资,对华侨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废除了沿袭200年的海禁政策,并采取措施制止对华侨的勒索;成立商务局、保商局等机构,维护华侨经济利益;设立海外华侨商会,提高侨商的民族凝聚力;实行奖励"商勋"政策,提高侨商的政治地位。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经济利益,并由此形成了华侨投资国内实业的第一个高潮。虽然清政府不能完全充当华侨经济利益的保护者,但其经验和教训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发生的全国性排华运动是美国地方势力之间博弈的结果。西海岸地方势力是全国性排华运动的推动者和急先锋,而新英格兰地方势力则是排华运动的反对者。在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势下,再加上南部种族主义势力的支持,西海岸地方势力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对外政策,美国正式通过了包括1882年《排华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排华性质的法案,对中美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孔子庙座落在长崎市大浦町,这里除孔庙外,还有早已闻名日本的华侨学校──“时中学校”,以及建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浦町也因而以“长崎境内的中国缩影”而知名,成为介绍中国文化的据点。 孔子庙总务部长黄先生赠送有关资料,使参观之前能对孔子庙的沿革、概况有初步的了解。1893年,长崎华侨兴建了孔庙。也从此奠定了长崎各帮华侨大团结的基础。1905年,在清政府驻长崎领事卞索昌的倡议下,又在孔庙中建立了培养华侨子弟的“时中学堂”,成为长崎市亦是九州地区唯一的华侨学校。时中学堂後来更名为“时中学校…  相似文献   

10.
国籍法是近代西方法制文明的产物。鸦片战争前 ,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国籍问题并不是统治者关注的话题。 19世纪中叶 ,随着观念的转变 ,清政府开始向海外遣使设领 ,对华侨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政策。由于制定国籍法采取的原则不同 ,在华侨身份的界定上清政府同荷兰等国发生了严重分歧 ,使清政府在南洋等地的遣使计划一度搁浅。为争取海外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维护国家主权 ,在广大华侨的积极呼吁下 ,清政府同荷兰等殖民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外交斗争 ,催生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它的颁布是我国法制史、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我国侨务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是个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根据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演变,它接纳外来移民的历程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自由移民时期,即从建国起到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它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二)限制和选择移民时期,即从1882年排华法的实施到当前。在这个时期,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多少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与战前阶段相比,战后可称为移民政策有限松动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美国移民政策面临两个突出问题,即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塑造了正面中国形象并广泛流行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排华运动"的影响,所呈现的中国人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但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尚有一脉不涉及个体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书写传统。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新诗运动等,都力图借鉴并呈现文化的中国,以对抗当时美国的思想与文化现实,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与充满活力的思想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由于美华合兴公司违背粤汉路租让合同,1903至1905年间,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粤汉路权运动,清政府遂指派张之洞负责与合兴公司谈判收回粤汉路权事宜。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闻知此一事件后,极力干预中美粤汉路权交涉,阻挠中国收回路权。本文详细记述了罗斯福插手粤汉路权交涉的经过,并分析了他插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晚清政府确定华侨国民身份、加强华侨社会管理和吸收华侨资本等政策的实施,是其华侨政策从禁侨、贱侨到护侨、重侨的转变。其影响是改变以往华侨与晚清政府两者断裂之关系,加强了华侨与祖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同时华侨社会因之得以整合和统一,这些都有利于华侨对晚清政府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对祖国之归属感,有利于华侨基于共同文化而认同于中华民族、从而发展民族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早期对华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始于19世纪40年代,其标志为1844年来华的顾盛使团以及同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但最早鼓动美国政府和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在条约谈判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却是美国的传教士医生伯驾。尽管伯驾鼓动美国政府建立对华外交关系的动机是为了在华传布基督教的便利,而且伯驾在对华外交上曾极力推行过武力威胁的侵略政策,但他为开拓美国对华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依然是我们今天研究中美关系发展所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西方国家依仗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以世界经济恐慌为契机,采取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等手段。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处于弱势地位的华商企业及其产品难以抵挡外资企业与物美价廉。洋货”的冲击,于是大批工厂、商店、公司相继破产歇业,失业者充斥于大街小巷。加之西方国家掀起了排华运动,失业华侨纷纷回国,国内失业形势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美国排华根本原因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学术界对于近代美国排华的根本原因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认为"种族主义是美国排华的根本原因"。更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阶级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指出近代美国排华存在着更为深刻、更为基本的历史原因,那就是,近代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一差距造成中国廉价劳动力对美国市场的冲击。而种族主义对于这种由社会经济根本原因引起的排华情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资产阶级则迎合并利用了这股排华情绪,最终导致美国政府排华法的出台。  相似文献   

19.
晚清社会,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族商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自身的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并迅速高涨.晚清政府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开始提倡发展工商业,并实行了“恤商惠工”的政策,工商阶层也实际取得了和其他社会阶层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晚清工商立法运动期间,自身权利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成为民族工商群体的强烈诉求.晚清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各项工商法规,客观上改善了民族商人群体权利救济所处的窘境,具有历史进步性.但这种改善,由于受到统治者阶级立场和具体历史条件的束缚,又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在客闵、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奏请下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归国后,幼童们凭借着在美国学到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很快成为了洋务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对出国留学教育的认识,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