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与现代"生育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是指有文字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文明指文化发展中的科学、进步的方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内容既有对以往生育文化成果的积累,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创新。科学、进步的生育文化构成了"生育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核心内容是计划生育;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建构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引导我国生育文化朝着健康、进步的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方式与生育文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生成土壤为基础,将中国生育文化作为一个包括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整体动力系统,并把社会生产方式作为推动这一系统运行、变迁的动力源泉,由此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中国生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的决定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形式,并揭示存在各种不同社会机体中生育文化发展、变迁的特殊规律,以正确把握由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化生育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生育文化是基于人们的生育行为和实践所形成的一套意义体系,涵盖了人口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议题,更是考察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切入口之一。文章从生育知识、生育目的以及生育性别偏好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的生育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的、有别于现代医学观念的一套观念体系。旨在说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当地生育文化的变迁对社会再生产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潮汕地区被贴着"重男轻女""超生地区"的标签,这离不开潮汕本地文化的浸染作用,其影响深远。在当今潮汕家庭的叙述视角下,探讨潮汕文化对其生育观念的影响程度和分析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情况。通过分析其变迁情况,得出影响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变迁的生育文化对潮汕生育文化的影响作用,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生育文化替代传统生育文化有其必然性 ,在社会转型期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计划生育领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需要。因现代生育文化对人们生育观的形成和转变有着指导、改造、调控的功能 ,故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生育文化研究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关于社会-文化对生育率影响的纯理论解释,人口人类学解释以及家庭-家族文经方面的解释,对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 今后应重视关于生育行为的内在结构和影响生育扣间变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传统生育文化是一种多育、早育和有性别偏好的生育观念。现代生育文化是一种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无性别偏好、知情选择避孕节育的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保持我国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仅靠经济和政策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文化,尤其是生育文化的作用。要通过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宣传教育和社区建设不断地推进我国现代生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我国生育文化研究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关于社会—文化对生育率影响的纯理论解释、人口人类学解释以及家庭—家族文化方面的解释,对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今后应重视关于生育行为的内在结构和影响生育的中间变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育文化转变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育文化可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进行研究。研究生育文化转变的意义 :1 .可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 ;2 .有利于妇女生殖健康 ;3.能促进妇女自身发展和文明家庭建设。如何实现生育文化的转变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形成雄厚的物质基础 ;2 .加强舆论宣传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生育管理 ,形成有力的外在推力 ;4.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5 .发展社会养老 ,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少子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促使生育率回升至适度水平成为政府和学界重点关注的议题,其中以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为代表的鼓励型生育制度和以“多子多福”为核心的传统生育文化被寄予厚望,希望借此帮助中国摆脱“低生育率陷阱”。然而,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圈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远低于其他国家与地区,而海外华人则是所在国生育率最低的族群之一,传统生育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然发生了嬗变,对促使低生育率回升的作用已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甚至不婚不育”的现代生育文化,并形塑起一种内生性的低生育率机制。与此同时,欧洲和东亚国家通过构建鼓励型生育制度后依然深陷低生育率陷阱,无法有效刺激低生育率回升至适度水平。中国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的预期效果同样不容乐观,而生育文化、生育制度和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互构关系,亟需从结构性和内生性的“文化—制度”视角去重新审视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性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文明,逐步和人体其他生理结构分离,并成为超越身体而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当下的性特别是女性的性出现了去生殖性、资源化、文化化而成为一种资本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性与权力、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交换,且性本身也成为一种产业和经济存在。女性性资本化何以可能?研究认为社会转型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隐性推手,社会转型导致的信仰缺失、社会流动加剧、性文化衍变是女性性资本化的催生逻辑。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人类基因组组织的诞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意味着社会生物学的巨大生命力.社会生物学广泛吸收动物生态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尖端成果,运用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新的综合方法,对基因的生命天性、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内在统一,人类遗传与文化的协同进化及人的学习能力和可教育性、必教育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准确理解教育在塑造人类第二天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地设计教育引导和促进人类文化进化的途径与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新密市“中国羲皇文化之乡”称号的获得,正是学者、民众、政府三者共同进行伏羲文化再生产的结果。民众利用民间的伏羲文化资源,以伏羲庙宇为中心,围绕伏羲信仰,生产出学者进行伏羲文化再生产所需的原料;学者通过对伏羲文化的传承者、承载物的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学识和话语优势,在民众的基础上,对伏羲文化开展进一步的再生产;政府通过对伏羲文化的认可、宣传,促进了伏羲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4.
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人的自然生存方式和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都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使虚拟实在成为人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新型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处理好现实的生存方式与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关系,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动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将被淡化,而且由于失去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物理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也可能走向枯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森林文化是近十年来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它吸引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批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这片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研究除了从整体上对森林制度、生态文明、森林文化进行探讨外,还具体到单种树木,比如松柏文化、杨柳文化、槐文化等。栗木文化隶属于森林风俗文化范畴,栗木及其果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赋予了它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生殖崇拜主题。这些文化观念又往往通过宗社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深刻反映出古代人们的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以及当前有关民间遗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立足传统村落文化的“母体”特质,把其作为“文化母本”的概念。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母本”所具的母体意蕴与文化系统特性,探讨其文化生成的特质及现代转化的方法。从生成论与系统论角度,将传统村落文化视为文化生发的起点和“冶炼场”,为人类的繁衍与文化的生发提供孕育场和滋养力,是民族文化的孕育之源。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是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共生与转化利用的新路径,是促进和培育现代乡村家园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多维度的反映。科技发展是影响人性假设诸因素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表现为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都会引起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在现代科技环境中产生的人性新假设,将给管理创新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面对富裕的时间和相对贫困的文化,人类的生活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一是延续消费社会的惯性,二是在消费社会中产生新的萌芽。休闲问题研究将在某些层面上对此做 出回答,休闲提供的新式思维方式,将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阶层流动和职业差异问题、道德滑坡和价值失衡问题等当代中国的 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环境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表征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范畴,包括环境技术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心智文化系统。其性质经历了古代-朦胧状态、近代-异化状态、现代-醒悟状态等。中国环境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恶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社会体制变化、城乡二元控制、价值观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走科技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是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意象事物,从景观设计视角探讨用再现的方法转化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价值,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再现的主要方法有:文化载体提炼再现(基本途径)、文化意境营造重现(重要途径)、文化类型物化转变(特别途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