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总统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总统应为国家元首。形式上,总统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印度实行的是议会共和制,因此,从国家元首的产生和实际地位来看,印度总统既有别于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如英国女王、日本天皇等;又不同于美国、法国等实行总统共和制国家的总统。下面就印度总统的产生、权限和实际地位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2.
董建萍 《浙江学刊》2002,1(3):176-182
历史选择英国作为议会制度的母体 ,完全是因为英国存在特殊的历史条件。议会不是抽象理论和精心设计的结果 ,而是直觉的结果 ,是无图纸建筑。英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政治的特质主要在于 :王权与贵族力量的平衡、中庸主义的政治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法律的相对独立性、“法律至上、王在法下”宪法原则的形成 ;议会成为政治斗争的主要场所和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印度宪法第79条规定,国会由总统及两院——人民院(Lok Sabha)和联邦院(Rajya Sabha)组成。人民院议员主要由成年居民普选产生;联邦院议员由各邦立法议会间接选举和总统任命。宪法还规定各院会议一年不得少于两次,总统可以随时召集两院会议或宣布闭会,会议的时间、地点由总统决定,但两次会议的间隔不得超过六个月。各院会议的法定人数为该院全体议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一)人民院人民院议员最多不超过547名。其中,从各邦选区直接选出的525名;代表中央直辖区的20名(其产生方式由国会以法律规定,或选举或由总统指定),由总统从英裔印人中任命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发源地,英国的议会制度源远流,历经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对英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制度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议会由上院(贵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组成,在英国的政治发展进程中,两院的权力关系也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宪法的重要原则,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上议院长期作为立法与司法合一的机构存在,2005年的<宪法改革法>实现了英国宪制的重大变革,即设立新的最高法院以取代原先由上议院独享的最高上诉管辖权,不过该法对议会主权原则下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并未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尽管英国法院对议会立法的违宪审查权事实上存在,但英国议会仍保持其理论上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6.
印度实行议会政府制政府机构是指除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以外的全部行政机构。行政官制度即文官制度,印度政府各部门由文官主持日常工作。本文拟分联邦政府机构、联邦各部机构、各邦政府机构以及行政官制度四个部分介绍。总统和直属总统并对总统负责的独立机构(联邦公职委员会、选举委员会、印度审计长、表列种姓和表列少数民族专员、检察长、少数民族语言专员公署)均兼有行政机构的性质,故列入联邦政府机构。鉴于总统、总理、部长会议和内阁等项,在孙士海同志所撰写的《印度国家机构简介》(载《南亚研究》1982年第2辑——1984年第2辑)已有介绍,故本文仅作扼要概述,并略作补充。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九年春,齐亚·拉赫曼总统提出将在孟加拉国实行土地改革,并强调“要适度地并按照民主的手续进行”。打算通过土改来提高产量,增加就业。据透露,齐亚政府已拟出几种土改方案。一九八○年九月,总理代表政府提出一个土改草案,同议会反对党领袖进行商讨。孟加拉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从各个历史时间沿袭下来的。英国统治时期实行的是柴明达尔制度。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时期进行过一次土地改革,废除了柴明达尔制度。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主制度国家尽管有国体或政体的不同,但一般都有议会。资本主义国家议会从形式上看有的和英国议会相似,而多数则与美国国会接近。无论与英国议会相似还是与美国国会接近,作为现代议会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即独立性、代表性和主权性。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间接民主,国家机关中有一个代议机关,这种代议机关可以说就是这些国家的议会,所以也具有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但同时还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代议机关所具有的现代议会的基本特征,是它能与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议会进行交往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联邦的行政机构——部长会议印度宪法第74条规定:“联邦设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行使职权并向其提出建议”。宪法中设有规定部长会议的具体职权,但它是真正行使广泛权力的执行机构。 (一)总理部长会议中居于最重要地位,控制整个政府活动的是担任政府首脑的总理。按照宪法,“总  相似文献   

10.
印度中央和各邦立法机关代表的产生,采用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和部分代表任命制三种形式。国会联邦院和各邦参议院议员的大部分系间接选举产生,小部分则分别由总统和邦长任命。联邦院和参议院每两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的议员。国会人民院和各邦立法院实行普选制,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民院和立法院每届任期五年,如被提前解散,则举行中期选举。明年(1985年)将是印度的大选年。1980年1  相似文献   

11.
王淑杰  孟金环 《创新》2010,4(4):76-79
监督政府预算是议会的重要职能。英国作为议会之母,其预算监督制度在世界上较为完善,梳理和回顾英国的预算监督制度将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工作提供重要的启示。在系统地总结英国议会监督预算的主体、内容和程序以及审批的基础上,分析了可供我国借鉴的议会监督预算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印度独立之后,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大党掌握了国家政权,在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下实现了国大党一党统治的政治局面。从1947至1977年,国大党政府连续执政30年。在它的政治活动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值得注意,这就是修改宪法极为频繁。从1950年宪法生效到1977年英·甘地政府下台,前后  相似文献   

13.
印度国会人民院经两天辩论后于1999年4月17日对瓦杰帕伊总理提出的要求信任案进行了投票,结果以269票赞成和270票反对的一票之差而未获通过。印度人民党政府在执政13个月后即将辞职。瓦杰帕伊辞职后,总统将邀请其他政党组阁,如不成功,将被迫解散本届人民院而举行新的大选。按印度宪法的规定,每届人民院任期为五年。由于种种原因,人民院提前改选和总理易人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因此,从1952年第一届大选迄今的47年里,印度已举行了12次大选。总理人选更换得更多些,瓦杰帕伊是第14位担任印度总理的政治领导人和…  相似文献   

14.
一、从“三权分立”走向“权力共事”美国宪法是根据最严密的三权分立原则制定的。可是,这种说法还不够全面。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他可以通过必要的立法建议参与立法权的行使。反之,议会也有权承认政府任命的高级官员,并依照法律通过设置行政机关,以便深入干预行政权的行使。正因为如此,才能产生汉密尔顿总统的中心主义者和杰弗逊式的议会中心主义者。十八世纪后半期是总统中心主义者统治的时代,十九世纪是议会中心主义者统治的时代。通过从“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复兴和  相似文献   

15.
巴基斯坦与印度政治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基斯坦和印度在 194 7年 8月独立时 ,都选择了议会民主制度为自己的政体。但是 ,在独立后的 5 0多年里 ,巴基斯坦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议会民主制政府。宪法几度或被废除或停止实施 ,政府体制变化莫测 ,时而内阁制 ,时而总统制 ,还有近乎一半的时间为军人政权。然而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自确立以来就没有变动过。从印度 5 0年的建国实践看 ,议会民主制已经为印度人民和政治家所接受。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议会民主制在印度的实施是成功的 ,其发展是健康的。那么为什么有着同一历史背景 ,又是同时宣布独立的两个国家 ,会在政体的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明仁天皇、德仁天皇即位时都宣誓,遵守《日本国宪法》,尽到日本国及日本国民象征的责任。从历史、制度、天皇退位这三个维度,分析日本明仁上皇和德仁天皇为何不断强调其象征性,有助于更深刻认识从平成时代到令和时代过渡期的日本政治。从日本宪政史看,明治帝国宪法下的天皇制是一种军国主义战争模式,而在二战后《日本国宪法》下的天皇制则是一种象征和平的模式。安倍晋三首相力图在任内修改日本宪法,不仅涉及宪法第九条问题,也涉及天皇制问题,其前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11,(3):150-160
近代以来,印度教原有的种姓制度和等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制定的新宪法和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进一步加速了种姓关系的转变。种姓制度和种姓关系的这种变化,正是传统印度教走向现代印度教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立法辩论是指立法机关成员在法案审议过程中,依据议事规则就立法动议的内容进行正式讨论、争辩和表决的活动。立法辩论最早出现在英国,并随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成型和规范化四个阶段。英国议会立法辩论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院议事规则中,包括辩论的主体、适用范围、辩论的程序和辩论的规则等方面,它在促进议会民主、推动科学立法、执行公众教育和形成有效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也存在着无法有效抵制行政权扩张、立法效率难以保障的弊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辩论制度是大势所趋,当下我国应积极借鉴英国议会立法辩论制度的有益经验,在立法辩论的法制化、内在机制的科学化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是日本议会内阁制改革的一环,日本议会内阁制从"55年体制"的"共识型",向冷战后的"简单多数决定型"转变。日本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和内阁制度,完成这个转变。安倍上台后,推行首相官邸主导政治,通过考察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法案制定过程,可以管窥日本"简单多数决定型"议会内阁制和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的实质。安倍政权在制定安保法案受到自民党内势力制约,也受到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的制约。安倍政权制定安保法案过程中,压制自民党内反对势力,也牵制公明党。安倍顺利通过安保法案有制度原因,也有日本社会全体保守化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英国的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的领域里,最近就英国统治结构的法律,即怎样确定实质意义的宪法展开了争论。N.约翰逊在《对宪法的探索——关于英国的国家和社会的考察》一书中指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的出现是从英国的近代统治原理产生的一种现象,这是指国会主权和行政部门对议会负责,即大臣责任制,旨在牵制极权主义(指王权而言)。实际上,与其说国会和内阁是“分立”的,不如说由于二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必然走向中央集权化,即集中行政大权于中央行政部门。“议会主权”论和“大臣责任制”的想法,是由于受到前一世纪末功利主义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