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亚秋 《学术月刊》2023,(6):125-139
口述与文字在传统史观中是一个对张的存在。口述史料由于其不稳定性等特征,相比于传统档案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不过,口述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凸显了人的生命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口述史料也有局限性,从口述到文字的视角转换,人类的存储记忆变得丰富起来,人性培育的文化存储空间扩大。扬·阿斯曼认为人类留存的文字符号是探究文化深层意识的主流方法,大部分“真相”留存于以文字等符号为载体的文化记忆中,主要功能是给社会提供基本价值。转向文字的记忆研究路径,除了弥补口述史方法的局限外,还在于帮助我们应对变动不居的社会,通过探索历史的深处,寻求文化发展的动力,这是文化记忆研究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从社会记忆中提炼而成,既具有社会记忆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作为人类文明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是一种具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对于逝去的文化现象"乡愁"式的追怀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文化记忆提供重要的情感催化,既是文化记忆的情感引导模式,也是文化记忆的情感沟通方式。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构建文化记忆,唤起文化价值,引领文化思潮。文化乡愁代表了现代化之后本民族的历史性格和文化心态,是文化记忆从生成到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记忆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3.
传统节日是社会共同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节日意义与文化记忆的接续是文化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资本逻辑支配下统治全球的消费主义日益解构着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其意义链条的断裂,现代化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问题和后发国家特有的转型期精神困境加剧了节日能指和所指间的错位以及文化的现代性漂浮。这一局面的扭转有赖于文化自觉的培育和文化自信的重塑。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节日与地方性、民族性文化节日的关系,避免文化"同质性"后果,共建"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往往通过物的记忆和非物质的记忆来展现各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特有方式、生活智慧,体现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各民族历史的见证。民族文化元素自身的生态制衡与记忆方式,将最终决定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型态。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多种形式,但以人为载体的教育是文化传承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还可以创造新文化,扩大社会记忆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视角,以徽州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剖析传统乡村社会记忆与文化资本的密切关系,描述传统乡村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质性,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记忆的经济资本转向及其具体表现,并从中获取有关合理利用徽州历史档案、适度开发乡村社会记忆等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聂敏里 《学术月刊》2022,(10):23-32
在《士与中国文化》中余英时的一个著名论点就是,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阶层,因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士即便真的具有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社会公共价值的特征,但这和士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仍然是两个概念。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独立于社会公权力之外的一个社会知识文化阶层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职能高度分化的产物。余英时试图通过赋予士以现代意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来论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无论是在对士的社会身份的把握上还是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都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错误。  相似文献   

7.
张瑞芬 《天府新论》2011,(4):129-131
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含着可为现代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价值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把握其特征,对搞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即思想引导功能,情感熏陶功能,强化意志功能,规范行为功能,道德评价功能。从而更有效地为塑造现代人和建设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陈蕴茜 《学术月刊》2012,(7):134-137
陈蕴茜认为,社会记忆是国家与社会运作的重要合法性来源,作为其载体的纪念空间日益受到重视。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纪念空间得以存在并发挥塑造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而且在近代中国,纪念空间的转换与社会记忆的塑造更具有现代性与本土性。  相似文献   

9.
李景林 《河北学刊》2004,24(6):35-39
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 ,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 ,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 ;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 ,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 ,已丧失其寄身之所 ;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 ,遭到严重破坏 ,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信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之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集团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企业集团的特征入手,分析了现代企业集团的实质;其次,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现代企业集团的组织经济性和名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8,28(2):191-194
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政治型城市与经济型城市两个阶段之后,文化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文化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的本质,使之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与商业等实用功能,突破了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及现代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文化城市建设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社会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是我们推出本组笔谈的初衷,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性参照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韩美群 《兰州学刊》2006,(6):103-1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提出的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世界三大矛盾的全面协调发展,既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内部的和谐,又要求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文化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现代音乐文化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音乐文化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其内容大多是非主流的,超越了传统美学范畴,冲击和侵蚀了原有的社会资本,造成文化上的矛盾冲突。在这个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里,现代文化在消耗社会资本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社会资本。竞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审美标准,人类历史也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增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络与卫星通讯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利益重组和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使得心理意义上的社会不安全和各种损失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现代各种制度控制确保社会安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人们的风险意识在增加,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也在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文化现象。风险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社会研究。处于社会双重转型期的中国,因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迁与体制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就地缘政治而言,包括国家信息传播在内的信息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风险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信息文化安全方面,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层的内在文化理性去观察与思考,以营造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潜质和价值判断的舆论环境,推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认同和行为取向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李勇 《北方论丛》2010,(1):51-53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电子媒介之后,媒介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是空前强大。从经验生活层面看,电子媒介构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呼吸材料和生存氛围,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日常生活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新秩序。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电子媒介促成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社会转型。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传统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化形态慢慢转向一种新的依赖于电子媒介的文化形态,文化由此走向了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观念,如真实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与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巨大裂痕。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忠武 《文史哲》2002,1(5):106-112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美国学术界出现的共识论思潮是冷战国际大背景和美国社会变迁的产物,共识论者通过美国无阶级对立与社会冲突、美国社会结构功能合理、美国制度与生活方式优越、美国发展道路先进和美国独特例外等论点,对美国文化传统上的连续性、文化心理上的和谐性和文化价值观的优越性进行论证,认为美国是一个文化上高度共识的和谐社会。共识论对战后美国社会改革运动的发展、新保守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是战后美国社会和谐化进程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20.
郝士艳  和颖 《学术探索》2013,(9):102-105
“化寅”是丽江纳西族社会特有的非常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的变迁中,它由最初所扮演的经济互助的角色,逐步演化为有着多种功能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内含的文化合理性(和谐合理性、交往合理性、工具合理性、目的合理性)是“化蛮”得以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这些合理性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