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特点出发,考察了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形成的三个阶段;回答了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界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以及毛泽东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最终形成的标志及其与后人探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特点,对我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达成共识、协调行动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国社会现代化源于对外部压力的回应,因而是一种回应型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回应型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梳理我国现代化历史轨迹,提炼符合中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观照典型国家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博采发展模式之长,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是新时代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坚持目标导向,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由此五个方面破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正确方向迈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没有固定模式。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的,是自我冲突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力推动的,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化的过程都是自我挑战、批判扬弃、吐故纳新、浴火重生的过程;是血与火碰撞、心灵历练和民族意志的展现;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和思想力量下促成的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现代化的挑战,对比借鉴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成就,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近,河南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召开以“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河南”为主题的座谈会,与会学者畅所欲言,提出许多有启迪意义的观点:王天林院长将世界现代化模式划分为以私有经济为基础的欧美模式和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苏联模式,分析了两种模式的优劣并指出,中国现代化有其自身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的、后发外生型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尤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的国情使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现代化不仅仅包括物质技术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观念思维层面,现代化丰富的内涵本身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几十…  相似文献   

7.
马万顺 《理论界》2010,(12):13-15
"中国模式"对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具有启示性作用。包括: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直接走出一条深刻把握世情与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衬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将中国强行推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历史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成为中国人民进取奋斗的根本目标。近代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中国现代化发展建立在中国近代落后的国情基础上;民族主义日益成为现代化和时代的主题;中国革命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中国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总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现代化步入一个全面的、整体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法治化、社会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意识形态理性化。而在社会现代化实践中,又坚持协调、持续、人本的发展观念。因而使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政治正面临着利益、文明、意识形态、结构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都无法割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中国现代化的前期, 是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同和接纳问题, 后期则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利用问题。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最初选择西化模式的方向是正确的, 只是当时中国不具备接纳资本主义的条件, 选择西化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学习西方是错误的; 中国现代化由西化模式转换为苏联模式不等于必须割断与资本主义的联系, 选择苏联模式遭受挫折的关键恰恰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现代化非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中国现代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学会利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与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命题,新加坡模式有效解决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发展与秩序"的难题,其模式被中国所借鉴、效仿.通过聚焦新加坡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前阶段中国对于新加坡模式运用的历史回顾,探索现阶段新加坡模式对于中国的利用价值,创新优化新加坡模式在中国的运用,对比论证新加坡城市治理经验对于中国部分城市的可行性,探索其在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于如何做好先进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对新加坡模式有新的思考、探索与运用.  相似文献   

11.
侯强 《学术探索》2008,5(2):132-138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特定政治社会化的演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何从政治社会化与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辩证关系的特定视角,去把握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应是中国法学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9,(2):99-103
唐继尧在云南筹办市政、改革教育、实行市乡自治、整理交通等,尝试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和过渡,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唐继尧始终以国事为已任,活跃于国家政治及军事活动中,不自外,不自小,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与北京政府、孙中山广州政府之间合纵连横,加强了云南“边陲”与内地“中央”之间的联系与凝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有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其恢宏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抉择,使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入研究邓小平全球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抉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现代化问题进一步理论化并付诸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学习研究邓小平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化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土壤上走过了一条曲折而亢奋的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制度主义”谬误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虽不自觉地引发了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向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但也不可避免地使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发展之路遭遇颇多坎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建立在文化误读基础上的“制度主义”谬误,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变革中的影响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遵循世界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特色工业化道路,主要体现在:工业化起始的地区在不同阶段各不相同、以国际代工推进工业化、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化等方面。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和示范者,其工业化道路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典型缩影,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工业化道路又将面临着由学习模仿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大选择。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后期的中国经济改革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改革模式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后期,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仍然是一种处在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初级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第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既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又要注重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把市场机制的长处和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第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总体而论,存在“复归论”和“超越论”两种观点。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超越或者复归来一概而论,既要看到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相继性,又要看到它们在具体内容上的历史继承性,更要看到两者所独具的个性。这样,才能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依照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实现了数次国防斗争的胜利.在中国崛起和国防逐步现代化的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防斗争新形势,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