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夫之与费尔巴哈是中西哲学史上两位集唯物主义之大成和划时代的著名哲学家。王夫之以其气一元论终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以其情欲主义人性论和公欲目的论的道德学说,开凿了中国近代哲学之先河。费尔巴哈则由于其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人本主义思想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欧洲近代哲学。“近代哲学”这一概念,把代表中国近代哲学之开端和代表欧洲近代哲学之终结的这两位哲学家联系到了一起。由于两者分属于“近代哲学”的两极,加之历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因而王夫之哲学不可能具有费尔巴哈哲学的顽强战斗性和鲜明的资产阶级立场,费尔巴哈哲学则不仅达到了近代哲学的顶峰,而且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但尽管如此,两者的思想也还是不乏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这百年来随上帝死了后,“主体死了”,“最后一次死亡事件是普遍性人的品格死了”,这“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灭”~①。但他忘了补充一点,主体及其品格的死亡是就人类而言,因而包括中国传统和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在内的所有这种观念的破灭。征服自然的野蛮行为造成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是全体人类共同愚妄蛮干的结果,如是才可视其为有普遍概括意义之哲学命题,否则何谈人类中心主义已破产?不过,我们所关心者又不仅于此,而在这一命题的提出,其对人类中…  相似文献   

3.
论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柯“人之死”的观点广为流传 ,但也引起了广泛的误解。本文记述了福柯“人”这一观点的特定含义 ,指出 ,“人”在福柯那里主要是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 ,即有关人的观念、学说和思想 ,也即康德意义上的人类学。福柯分析了对“人”的现代思考是从 19世纪出现的 ,到尼采为止 ,这种关于“人”的思考和观念趋于终结。因此 ,“人之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掉 ,而是一种始于19世纪的关于人的学说、观念和学科的死掉。而这种学科的死掉 ,同尼采的“上帝之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正形成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和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西方哲学在上千年的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既是对西方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对中国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肯定与回归。隐藏在“现象学”和“语言学转向”背后的真实蕴涵和哲学精神,则不仅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和现代性提供了最好的论证,而且也为中西方哲学的会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黄书进“自我中心困境”问题,就其所揭示的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即哲学的基础性。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既是理性的文化的基础,又是理性的科学的基础。哲学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一般作用和表达对于理解“西方”这一概念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哲学的基础性在希腊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把哲学转向理解为基础层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 ,当哲学家开始“重估一切价值”、“反叛黑格尔”或“拒斥形而上学”时 ,哲学通过对传统哲学范式的颠覆进入塑造自身基本特性。在百年嬗变中 ,这种对传统哲学范式的反叛和消解自始至终构成了 2 0世纪哲学的主旋。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摧毁”、罗蒂“哲学的终结”、福柯“人之死”、德里达“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到博德里拉和福山“历史的终结”、列维纳“超验的毁灭” ,2 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排拒和消解在解构思潮“嘲弄哲学”、“终结哲学”然而却是“真正的哲学”之思中达到了顶点。回顾 2 0世纪哲学 ,我们不难看到 ,这…  相似文献   

8.
主体是什么,主体的存在结构是如何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所关注和探究的。本文尝试在现代语言学、精神分析和哲学的比较视域中探讨语言与主体的建构之间的本质关系。人从本能动物演化到作为主体的人这个过程中,语言起着关键作用。语言既使人产生欲望而焦灼不宁,也可以使人追问意义的存在,进入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基础 ,在于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理论目标和哲学史意义 ,即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范式进而克服由它所决定的近代哲学特征和传统。在这一过程中 ,二者在哲学课题与视域、主体与对象关系及主体自身意义等重要哲学问题的转变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可容性。本文讨论了关于哲学评价的视角和标准 ,体系观念 ,哲学研究领域、视角和方法的多样化等重要的对话切入点 ,指出 ,实事求是地开展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03,(5)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哲学的超越 张汝伦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3年第 4期撰文《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指出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阐释对哲学的一种理解。文章认为 ,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 ,即对思想的前提、基础、方法的反思和追问。对思想的多维的追问 ,于是便有了哲学的多样性 ;对思想的不断追问 ,便使哲学不会有终结。哲学对思想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现实的反思。哲学通过对思想的反思来反思现实 ,从而也反思自身 ;另一方面 ,哲学又通过对思想的变革来变革现实 ,从而实现自身 ,这正是哲学、思想、现实三者之间的张力所在。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对人类存在的探解并进而揭示人类历史的演化机制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走向的讨论本身就是对当代思想的反思 ,是面对当代现实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20,(3)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是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理论形态——中国哲学——受到贬抑的重要根源。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者努力探索传统理论现代转型的路径。他们从现实的事功需要出发,以西方哲学的思辨框架对中国哲学进行批判和改造。然而这种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中国哲学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和特色。中国哲学具有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认知世界的独特思维模式、处理现实问题的独特价值立场,具体表现为对“道”的皈依立场和以道之“正”治世之“不正”的理论旨趣。只有重新回到这一本质和根基,确立以“道”为价值根据、以“正”治现实问题为学术立场的哲学发展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重建中国哲学面向现实的自然、自由、自主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近代哲学的开启是在西学东进中完成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宣告了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的失败。所谓“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新儒家正是从这一传统破裂的境遇中发端的。 大体上,现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无论其阵营内部的传承关系如何复杂,大多自认是接着宋明道学讲下来的。依据冯友兰先生的划分,宗奉程朱的理学与弘扬陆王的心学是其两个不同的路向。正是在“五四”的反传统运动与西学的刺激下,作为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现代新儒家急于寻找一种既是“吾家旧物”、又可抗衡西学的武器。思孟、陆王一派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存在是什么”即对“存在者”的追问,本源化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对象化的思维,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思想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发展史.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精神虚无化以及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莫不是形而上学的迷误产生的恶果.因此,海德格尔决心变革传统,重返前苏格拉底时的本源性思维,无畏地担当追寻“存在”意义的重任.重新经历一番“思”的冒险.海德格尔的探险历程是十分虔诚而又艰辛的.用西方人赞扬舍斯托大“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那句话来评价海德格尔.也似乎十分恰当.海德格尔与传统西方形而  相似文献   

16.
哲学品格论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没有哪一门学科会象哲学那样,在自己究竟是何物、其意义何在之类问题上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来反复思索。在某种程度上,这类问题至今还未弄清楚。这种情况突出地表明,哲学确实是一门异常特殊的学科,而这种特殊性又不甚明确。以往对此的讨论,包括教材的处理,几乎全都集中在哲学的定义、对象、功能等方面。以这种方式来阐明哲学及其意义,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哲学既是异常特殊的学科,那就特别需要,也特别适宜于从哲学的特性方面来说明。以这种变换了的方式看哲学,可以发现哲学存在着一个“品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刘怀玉(河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近代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个体性主体哲学,走向现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交互性主体哲学,这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之一。换言之,如果说近代哲学的重心是在绞尽脑汁地解释,主体是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孙铁骑 《船山学刊》2009,(2):225-229
哲学基本问题应当是一种终极追问,是通过对具体的哲学问题进行前提追问,当追问到终极之处,对之不能再问的那个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此追问的结果是人的存在根据问题。即“人何以存在”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没有终极答案,东西方哲学与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终极的解决之道还留待未来的哲学去思考,也留下了未来哲学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死生契阔的生命完满:魏晋审美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 ,整个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的热衷与长生不老的渴望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魏晋时代 ,随着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玄学思辨体系的确立 ,人们对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限的生命底蕴进行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具象地表现于生命形态的体认 ,便是由延长生命的长度转向了增加生命的密度 ;表现于生命哲学 ,便是由“生”向“死”的转化 ,而从形上的角度看 ,“死”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思考 ,因此正是这种转化 ,促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最终转型  相似文献   

20.
体系性无疑已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区分出体系的一般本质与其在近代哲学范式下的特殊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体系的一般本质源于主体对客体“观看”、“透视”的理论态度 ,只是在近代主体哲学的范式下 ,体系才获得与绝对主体性相匹配的总体性和强制性特征。彻底的反体系论由于将这两层含义相混淆 ,走向了一种“非理论”哲学 ,陷入一种悖论之中。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在超越近代主体哲学范式的基础上 ,仍保持其理论的体系性 ,这种特殊的体系性具有“有限性”、“开放性”和“自我超越性”等诸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