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的中东变局触动着以色列的敏感神经,中东变局将对以色列的安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穆巴拉克政府垮台后,以色列担心埃以和平协议能否继续得到遵守。对于叙利亚的阿萨德政府的未来,以色列则抱有矛盾心态。以色列最担心的是伊朗扩大其影响,并加快核发展进程。以色列对这场变局总体上采取旁观立场,但也意识到继续推进巴以和平进程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格局的转变中更趋孤立,周边安全环境遭受巨大冲击后趋于复杂,巴以和谈重新启动,但进展迟缓,以色列国内安全堪忧,以土关系跌入低谷后重回正常化轨道,以色列对伊朗发出动武威胁,并反对伊核协议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人生旅程,于2004年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病逝。这位巴勒斯坦人民的领袖驰骋中东政治舞台近半个世纪,不仅领导巴勒斯坦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以武装斗争,而且以超凡的勇气开启了巴以和平进程。他的逝世,必将对巴勒斯坦政局、巴以和平进程乃至中东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什政府新近推出的和平计划虚多实少,存在诸多缺陷。美国的中东政策服务于全球反恐的战略需要,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袒以压巴”的一贯立场。美国政策的利己主义不可能给中东带来持久的和平,新政策避免了不昙花一现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杨中强 《阿拉伯世界》2001,(1):24-27,23
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进展,耶路撒冷问题显示出了它的“不可回避性”。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巴以和平,但要解决它困难重重。本文试对耶路撒冷问题的渊源作回顾,对影响其解决的因素和围绕耶城地位之争作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耶路撒冷问题解决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从埃及看中东变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及局势变化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三个方面。穆巴拉克时期的专制统治受到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的严重失业和贫困问题,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加剧;长期的亲美、亲以外交引发民众不满和街头抗议。埃及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综合发展模式、建立稳定持久的政治体制,这意味着变局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埃及在外交上将采取更为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立场,与土耳其等国组成中立阵营。亲美、反美、中立三个阵营并立,伊朗模式和土耳其模式相互竞争,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中东变局将催生新的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东和谈道路坎坷而漫长,虽曾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叙以、黎以和谈僵持不前,巴以和谈严重受挫。掣肘和谈的主要因素是,以色列国内派别和民众政见不同、巴勒斯坦内部各派态度强硬、叙受国内压力牵制,黎奉行与叙共进退的政策等。目前大国作用仅限于调解和适度施压,美国受国内诸多因素牵制,不可能根本左右巴以政策;俄罗斯力不从心;欧盟(尤其是法国)和国际社会其他友好力量相对中立。美以在关键问题上往往唱双簧,因而不能过高指望美国通过向以大力施压来推动和平进程。未来的中东和谈形势依旧风云变幻,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犹太人与穆斯林并非天敌。《古兰经》承认犹太民族是一个"有经典的"优秀民族,对犹太人背井离乡深表同情,但对犹太教持否定与批判态度。犹太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以和谐相处为特征,双方关系的恶化始于西方国家对穆斯林世界的侵略,锡安主义成了外部世界染指中东地区的工具。目前,以色列与中东穆斯林世界的关系将受制于缓和原则、在锡安主义上的工具性与目的性分离的原则、先易后难的原则和亮点原则等因素。以色列要化解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需要审时度势,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双方只有建立互信,才能最终实现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犹太人与穆斯林并非天敌。《古兰经》承认犹太民族是一个“有经典的”优秀民族,对犹太人背井离乡深表同情,但对犹太教持否定与批判态度。犹太人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以和谐相处为特征,双方关系的恶化始于西方国家对穆斯林世界的侵略,锡安主义成了外部世界染指中东地区的工具。目前,以色列与中东穆斯林世界的关系将受制于缓和原则、在锡安主义上的工具性与目的性分离的原则、先易后难的原则和亮点原则等因素。以色列要化解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需要审时度势,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又方只有建立互信,才能最终实现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年来在中东变局中实施了建设性介入的政策,这是广义干预概念下一种灵活的政策行为,即依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强调客观中立地提出政策建议,超越了西方的传统干涉概念。中国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以和平等问题以及促进中东总体和平稳定的政策立场上均体现了这种政策的核心要素。中国在中东变局中的建设性介入政策,是其和平外交政策的一贯性表现,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有助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重要范示。  相似文献   

11.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展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成为这些转型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动荡使中东地区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地区大国间矛盾和力量消长,将影响有关国家政局和热点问题走向.美国调整中东政策,深刻影响了地区局势走向.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有关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肯定.中东形势演变对中国中东外交带来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谋求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初以来的中东动荡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它与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除尊重有关中东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权外,还应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继续推进中东地区稳定,加强对地区形势和中东各国政情的深入研究,建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长期能源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中东地区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它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为其主要政治诉求,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抗议浪潮为其典型表现形式。中东国家的政治变革既有典型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差异性特点,同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根源。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民主化、世俗化以及如何处理与西方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政治变革的三大核心议题,而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四大力量的地位变化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复杂化则成为中东地区格局变化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政治变革运动,对中东地区包括中阿经贸、双边投资、工程承包、人员安全等在内的中国海外利益产生了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比亚,二是南北苏丹,三是能源供应。阿拉伯剧变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提出了警示,中国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应对。鉴于中国企业此次在阿拉伯乱局中的受损经验,中国应该为日益壮大的海外利益建立起自己的对外大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中东剧变对阿拉伯世界整体格局和阿拉伯板块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阿拉伯世界转型促使海合会正不断向阿拉伯君主共同体转型,也加快了东盟本身及其许多成员国的民主化进程。面对当前海合会从海湾次地区力量迈向中东地区性力量的战略走向,东盟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加强了与海合会的协作,海合会的大国外交战略也将不断变化中的东盟纳入其重要战略目标领域。尽管如此,双边政治合作仍滞后于经贸合作,东盟—海合会自由贸易区仍是未来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西亚北非的多个阿拉伯国家掀起了一场强烈的政治风暴,一批中东政治强人的政权岌岌可危。此次剧变中,青年是抗议人群的主体,也是发出改革最强音的群体。在对中东剧变的分析中,青年因素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分析了青年成为变局主力军的主客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阿拉伯青年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剖析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入手,重点分析了2010年以来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掀起军备升级狂潮、再攀军火贸易高峰。从一定程度上看,军火贸易是军备竞赛的"晴雨表",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地区军备竞赛的升级加剧,会导致地区安全形势恶化、经济发展延缓、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将对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冲击,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多国发生了政权更迭,阿尔及利亚一度爆发群众游行示威,但目前阿尔及利亚政局基本稳定,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阿尔及利亚独立以来的长期动荡释放了民众的不满;二是布特弗利卡执政联盟仍具有较强的政治实力;三是国内的两个主要反对派因其各自的缺陷,难以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四是现政权与美国保持了较好的关系。然而,由于目前中东地区的局势尚在发展中,随着新因素的加入,阿尔及利亚的政局仍存在变数。  相似文献   

19.
自2010年年底突尼斯政局发生变化后,一股群众抗议示威浪潮随即席卷阿拉伯世界,东起巴林,西至摩洛哥,鲜有未被波及者,其声势之大,为中东地区历史所罕见。总的来看,中东地区动荡高峰期已过,但政治诉求不断,内部矛盾纷呈,外界干预有增无减。虽然中东剧变对中阿经贸合作造成一定影响,但对于未来应充满信心。中阿双方对于彼此间的经贸交流都有需求,肯定还会持续发展,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应是需要牢牢把握的战略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