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这句话有理由,但不全面。因为人的名字往往是他父母给起的。一句话,现在文化滑坡,从命名上也能反映出来,单名好说,双名就易露马脚。两个字根本连不上,却胡拼硬凑,以致讲不通,姑举一例。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迅小说意义的阐发不能脱离对其所展现的社会空间的准确认知.借鉴社会史研究视野来认识小说<离婚>中的人物关系,爱姑与七大人其实处于乡土社会的绅一民关系格局中.围绕爱姑的婚姻纠纷调解事件,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尤其是绅权的基础、特征与运作的过程.对于鲁迅小说中"士绅"这一人物类型及其嬗变尚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孝文化存在的基础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新时期如何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习思想史是华夏民族转识成智的历史。它的基本特征或曰规律性特色有四 :一、性与天道。这是中国人学习理论基础。二、知行观。讲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更重行 (实践 )。三、官学与私学互动、互补而兴衰转换。四、史官文化形态。中国人重视史鉴 (历史智慧与历史教训 ) ,以史为镜 ,原始察终。中国学习思想史 ,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方面所积累的思想智慧 ,为人类提供学习智慧  相似文献   

5.
作为羽衣仙女传说的原型故事,姑获鸟故事传递了古代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封建社会对女性禁锢的严重性。姑获鸟故事中,恶鸟、夺取孩子、血等因素虽为故事增添了恐怖色彩,但它们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消退,究其原因,与故事的美化、复杂化关系密切。羽衣仙女传说的女主角由鬼女转变为仙女,角色功能的变化使故事兼具统一民心、统治国家的政治功能。鬼女在东渡日本后,演变成日本鬼故事中的姑获鸟。日本姑获鸟被称"产女",分为鸟形妖怪和人形幽灵。与中国的姑获鸟故事相反,日本故事的恐怖色彩有增无减。如今,出生在中国的姑获鸟成了名副其实的日本妖怪,这与日本神道的万物有灵观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3-26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论述,是对近代中国百年探索的高度概括与科学总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来时,使用了4个时间概念:30多年、60多年、170多年和5000多年,使我们强烈感受到这条道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实践、植根于中国历史、植根于中国人心的强大生命力。他对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科学的解构:"有梦想"讲的是共同理想,"有机会"讲的是体制创新,"有奋斗"讲的是实干兴邦。一个拥有这三个法宝的民族,就能够创造出一切美好的东西,必然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史宜从尧舜讲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很多人喜欢讲“炎黄文化”,专家们治中国文化史也往往从炎黄讲起。其实这个“炎黄文化”的提法有问题。说炎黄是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我们这众多黄皮肤黑眼珠黑头发的中国人是他们的后代,这很正确,事实就是如此。可是若说中国文化史从炎黄开始,则证据显然不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诸多文化内容,都可以在尧舜那里寻到源头,再往前推就困难了。我认为讲中国文化史(原始文化除外)宜从尧舜讲起。以下约略地讲讲我的道理,错了也无妨,有赖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杨旭升 《天府新论》2004,(5):103-105
文昌文化是包融广泛、蕴含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四川梓潼七曲大庙是文昌祖庭,是我国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昌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它的生成、发展、积淀离不开中华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的制约.大量的文昌文籍,究其实际是劝世之文.这与文昌帝君由神而人,由人而神,神人合一的传说密不可分.这与中国传统儒学始终关注现实切至的人生,崇仁重德,强调孝友紧紧相关.文昌文化借力于佛、道之言,以成其劝世之说,但始终环绕着强调孝友、仁德这最根本的儒学内核.  相似文献   

9.
“理论战綫”1960年第5期发表了孔经纬先生的“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经济实质”一文,对我们编写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195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讲,提出了批评的意见。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清代闭关政策的实质是有启发的。我们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第二讲中关于  相似文献   

10.
简论我国人权的基本观点崔云鹏西方国家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中国不讲人权,并且以此为借口干涉中国的内政。我国也有人认为“人权”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对此,我们必须弄清,社会主义绝不是不讲人权,更不是与人权不相容的,而是怎样讲人权,讲什么人的人权。正如邓小...  相似文献   

11.
双节孝石牌坊位于雅安市北上里乡牌坊坝。距上里古镇约500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清廷为褒扬当地韩氏姑媳双守节敕建,坊体为四柱三间出檐石雕坊。坊高11.25米,基座7.8米,出檐1.1米。上刻戏曲故事二十余折,一百余个戏剧和寓言故事。人物衣着简朴,栩栩如生。正中镂刻二龙戏珠,双风朝阳,础石刻有青狮白象,神态自然,造形逼真,镌刻精细。坊前屹立石桅杆一对,高十多米,圆柱、八方、双斗,更增磅礴气势。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新学人论坛的同学们给我这个讲演机会.今天我讲的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是我对中国现代进程的一种不同于主流观念的思考.我先从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的三所大学说起: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当时,这三所学校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分量的.我们首先从三位校长说起.  相似文献   

13.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4.
《离婚》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六日。五十多年来,人们对于爱姑的评论尽管有着详略、深浅的分别,但基本观点并没有什么分歧。他们认为:爱姑带着毫无惧色的英勇姿态出现在弥漫着封建统治力量的暗无天日的世界里,她身上闪射出“中国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的火花”,显示着“中国农村妇女新的一代反抗的萌芽。”但是,她只想利用个人的力量来反抗整个封建社会,而且还幻想象七大人之类来“主持公道”,斗争失败了。爱姑这种反抗斗争,只有得到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十分清楚,爱姑在评论者的笔下,当  相似文献   

15.
乔清举在《文史哲》1999年第 4期撰文认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道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整个中国哲学 ,都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的 ,古今之变只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天人关系是中国人学的本体论基础 ,它说明了人的本性和人所当为。古人论述天人关系 ,有三个层次 :一是天人杂糅 ,天即是神 ,人则是部落成员 ,这是讲人与神的关系 ;其次是天人合一 ,天是价值意义的 ,人是单个的人 ,讲的是人与自身的本性的关系 ;再次是天人相分 ,征服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 ,天是自然 ,人则指整个人类 ,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末的今天,当素以纯正中国传统文化为豪的中国人开始以自己理解的西方知识去裁量中国本土的历史变革的时候,西方人却回过头来崇尚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这两股逆向的文化选择,尽管存在着反映东西文化需求的时代落差以及文化多元化取向的一面;但它的另一面似乎又提醒我们,在具体进行各项研究的时候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当我们的研究视角投向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领域,确切地说,投向代沟研究专题的时候我们发现,代沟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它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特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一、早期儒家养生文化的学术地位中国古代的神仙家、医家、道家对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早期儒家在这方面的学术成就却往往被忽略了。有的学者认为,儒家只讲人的社会价值。不讲人的生命价值,所以在养生学上没有什么建树。这种看法,纯粹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19.
陈健  周莲 《南方论刊》2006,(9):60-62
王熙凤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艺术形象。虽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她身上,有所失落甚至是裂变,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在她身上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从悦亲、谏亲、女孝这几个角度对王熙凤的“孝”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坚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讲政治”。政治与经济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政治离不开经济 ,经济也离不开政治 ;政治之中有经济 ,经济之中亦有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政治 ,经济是政治的经济。但并不是说政治就等于经济工作。如果我们以“讲政治”冲击和影响了正常的经济工作 ,这恰恰违背了我们“讲政治”的真正用意。就现阶段中国具体的情况而言 ,政治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们必须在“讲政治”的同时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决定了我们“讲政治” ,只能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 ,只能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和经济建设中 ,坚持政治是灵魂、是大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科学地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还应准确地把握政治作用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