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零就业家庭"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各地都基本形成"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的长效帮扶机制,纳入动态管理。但部分"零就业家庭"成员由于家庭、个人文化程度、技能状况等的不同,难以稳定就业。本文根据"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策略,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中国社会文化所特有的积极性因素,以"家庭"这一社会积极单元为载体的家庭体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家庭体育具有思想熏染、文化传承以及情感巩固的作用,也是提升家庭幸福感的最有效捷径。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我国的家庭体育具有"文化多元,形式多样"、"亲子同嬉,祖孙同娱"、"形式随意,追崇幸福"和"自然适应,量力而行"的文化特征;此外,家庭体育在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化形式,注意文化的充实、载体的传承以及社会的扶持。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7,(19)
2007年5月31日,桃源居社区在全国"创建平安家庭、促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被评选为"全国创建平安家庭优秀示范社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顾秀莲参加了此次评选活动,并且亲临桃源居社区,充分肯定了桃源居"创建平安家庭"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家庭结构是人口学、社会学、人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家庭结构指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家庭成员的组成方式,家庭结构是各类家庭研究工作的基础。考察国内家庭结构分类的研究成果,依据研究内容将国内研究归纳为"家庭"和"户"的定义、家庭结构类型分类依据和方案、家庭职能和类型的演化三点主要研究领域,并分别进行了梳理回顾。最后,对国内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从家庭结构分类影响因素、人口预测、人口统计三方面提出未来可参考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5.
廖平森 《老友》2009,(7):26-27
定南县历市镇中沙村有个民风纯朴的大刘屋,大刘屋有个被省、市、县授予"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的家庭,这个家庭有个"十佳敬老好儿女"、"好媳妇",名字叫钟水凤。今年50岁的钟水凤,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两人是家庭的顶梁柱。自  相似文献   

6.
季路 《百姓生活》2013,(6):18-19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什么是家庭农场?城里人能不能到乡下当个"农场主"?家庭农场这种模式在现有条件下需破解哪些难题?什么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不同于现代农业示范园、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  相似文献   

7.
跨国务工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快速致富的选择途径之一。文章采用个案访谈法,以山东省J县的农村已婚出国劳工的家庭为研究对象,从"家本位"视角出发,对已婚出国劳工的家庭功能失衡及其逻辑进行探究。在贫困与经济诱惑的双重背景之下,J县许多农村家庭形成了"经济理性"至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通过"家本位"思想,使所有家庭成员都服从于家庭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参与到跨国务工的过程中,由此家庭经济功能压倒家庭其他功能,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其他功能,包括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以及情感交流功能,则被弱化甚至忽视。从长远来看,家庭经济至上的功能会产生两种效应:促进效应和破裂效应,前者可以有效弥补家庭其他功能弱化的影响,增强"家本位"观念,后者会导致家庭破裂,侵蚀"家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7,(19)
桃源居这个由千百个"平安家庭"组成的和谐社区,这个闻名的关爱社区,令人感动,令人温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平安是社会和谐的源泉。"平安家庭"、"和谐社区"已成为新的政策取向和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政府、企业和公民在该价值体系中,承担着新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对传统家庭结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者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研究着眼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分析.主要探讨"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作者对现有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对比分析了各家学说,认为应当尽快构建与新的家庭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专家经过初审、复核等严格的推荐程序,最终确定959个家庭入选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并于不久前公布,红色作家余玮(余玮系本刊"多产"作者。——编者注)家庭榜上有名。此前,该家庭还获评为"北京十大书香家庭"。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得悉余玮家庭入选全国"书香之家",欣然题赠:"人生因为书香而美丽。"  相似文献   

11.
工具理性在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工具理性的越位。家庭作为最为敏感的社会细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冲击在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工具理性的"个人本位"挤压家庭的责任价值;工具理性的"追求物的最大值"侵蚀家庭的情感基础;工具理性的"手段合目的性"驱逐家庭的道德调节机制。而家庭价值理性的回归对家庭抵御外来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旨的家政伦理思想;以"八勤"与节俭为核心的家计伦理思想;以"八本"和"三致祥"为基本要求的家教伦理思想;以"人待人,无价宝"为基本准则的家庭社交伦理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家庭和谐、倡导勤劳节俭美德、加强家庭道德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最小的单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打好其家庭德育基石,需要重视家庭情感温度教育、强化家庭思想高度教育、拓宽家庭视野广度教育、厚植家庭价值深度教育、增强家庭实践密度教育,培养青少年做温暖、思辨、睿智、忠诚、担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辨析"农民家庭心理归属取向"概念的基础上,从私人情感层面讨论农民家庭心理归属取向的现代演变,重点分析农民个人的情感在其家庭心理归属取向演变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在过去50多年里,农民家庭情感的变化导致了近年来农民"私人"家庭心理归属取向的急剧发展,在这种家庭心理归属取向下,传统农村的家庭孝道、夫妻间尊卑意识在逐渐衰落,但农民家庭中的个人欲望与个人自主性却得到了解放和增长。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与就近城市化、小农村社体制与家庭伦理共同型塑了城郊农村半城半乡的城乡家庭形态,即子代进城安居,父代留村务农。区别于新三代家庭结构,城乡家庭具有家庭结构弹性化、代际关系和谐化与家庭权力平等化等特点,并通过家庭责任的"双轨化"分配与选择性资源整合实现父家庭与子家庭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百科瞭望     
《山西老年》2008,(5):32-33
国际家庭日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是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于1993年2月设立的,并在1994年,也就是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的"国际家庭年"这一年正式生效。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人们对有关家庭问题的警觉性,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促进家庭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6年合肥市"80后"家庭金融调研数据,将3种不同风险水平的金融资产分类为7种资产组合,并将新型互联网金融引入到投资组合分类中,研究不同家庭规模投资者风险态度和投资组合分散化程度关系.研究发现,"80后"家庭风险厌恶程度低于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水平,投资分散化程度高于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水平;"421"家庭持有的投资组合分散化程度高于非"421"家庭;"80后"家庭投资分散化程度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大,房产对其投资分散化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成为人们展开社会行动的必要前提。家庭场域内子代青少年与亲代长辈对新媒体技术在理解、接纳与使用层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家庭代际交往与互动中存在明显的"数字代沟"。家庭内部的"数字反哺"机制既为"数字代沟"的消弥提供了自发救济,亦同时产生了代际互动及家庭关系的负向影响,"反哺阻抗"成为家庭代际间关系维系和反哺行为持续开展的现实挑战。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对话导向式家庭传播/互动模式的建立、对数字文化的理性认知,是克服"反哺阻抗"以消弥"数字代沟"的积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日益凸显的中产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使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支出、课外补习参与和志愿者活动参与4个方面对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的家庭教育投入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个阶层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非中产家庭相比,中产家庭的教育投入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在中产阶层和非中产阶层内部,不同家庭之间在子女教育投入上都同样存在着差距,且"教育鸿沟"与"教育鄙视链"并存.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不同家庭的子女教育投入水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渐变的等级分化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