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震(1724—1777)生活的雍正乾隆年间,是社会相对安定、思想文化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起作用的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似乎极少有思想性可言,然而考据学的最本质的学术精神,还是戴震的语言解释哲学。在诸合力中,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时代对儒学的冲击所造成的影响非常突出。王夫之开始近代思维活动,对传统学术文化加以修正或扬弃,提倡学和思并重的知识论方法。黄宗羲提倡人权,批判专制,举起反宋学的旗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政治观念、乌托邦想象和潜意识的精神结构。"文革"语言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当时社会生态的镜像再现。"文革"语言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风格四个方面,研究"文革"语言可以透视毛泽东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情感,了解"人说语言"与"语言说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语言如何通过人际交流参与现实政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政治生态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辑刊》2008,(6):156-159
学术界关于清代城市管理法律的相关研究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涵盖城市史、法制史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其总体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明显不足:清代城市管理应当包括国家法律和民间法律两个部分,但在城市史的研究中没有涉及民间法的研究;在法律史的研究中,虽然对国家法律和民间法都进行了研究,但并非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着眼,也并未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区分。而城市管理具体层面法律的研究,则主要围绕城市市政建设与管理、城市治安与消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展开。此外,学术界对清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管理法律进行了一定的个案研究,但大多数是在有关专门史的研究中附带进行城市管理法律的研究,研究尚不深入。总体上说,清代城市管理法领域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也许是受王国维先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影响,“宋后无词”说颇为流行。因此,对清代词学的研究,也一向偏重词学理论而冷落词的创作。即使有论及词作的,也多集中于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个别大家。这种偏颇的格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由严迪昌先生《清词史》的出版打破。继此之后,关于清词研究的专著,唯见叶嘉莹先生的《清词论丛》和张宏生先生的《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建构》)。考虑到这一学术背景,张著的问世,无疑是清代词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建树。对研究对象价值、特征的总体认识,通常是学人在…  相似文献   

5.
“语言混乱”与法律人类学的整体论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混乱”一直困扰着费孝通先生式的知识分子。这种困扰是因为舶来的“实证科学”教条与“在地”的信念和知识之间无法“视野融合”引起的。为解决这一困扰,可以当代的整体论哲学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的规范秩序或者“法”。以这一新整体观为原则,不但可以解释和理解当代中国“法”的实践意义或“真”,而且可以为当代法律建构带来知识论注视的“转向”,即从纠缠于实证法学与自然法学、现代司法论与本土资源论等的虚假对立中脱出,转向注视法律与价值的整体性和实践性的关联。在具体的方法论策略上,可以用整体论界说法律人类学的传统方法论——延伸个案方法和栖居进路,来阐释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法律--谈西方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是表述法律的工具。语言与法律的结合促成了法律语言学的诞生,同样也促进了对法律语言的纵深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西方法律语言研究经历了传统方法、社会学方法和批评性方法的嬗变,各种方法给法律语言研究增添了多向度的思维进路。法律语言研究方法的嬗变表明建立多元、综合、整体化的研究方法是法律语言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四十年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的研究方面也并不例外。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的学者们就曾对语言学作出过相当的供献,特别如莫斯科学派之对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喀山学派之对于奠定音位学说。但这些仅仅是少数学者努力的结果,而且他们的学说没有机会对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权利学习文化。当时即使在俄罗斯民族中也有许多人是文盲,而在将近人口半数的各少数民族中,根据1897年的调查识字的仅占24%,好些民族还根本没有文字。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虽然年青的苏维埃共和国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之下,但是在191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就由列  相似文献   

8.
森林法的修改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森林资源”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林业局起草的森林法草案关于森林资源的定义引起了法律冲突,这是由于森林法的目的追求摇摆不定和历史原因导致的.森林法作为资源保护法,重在生态价值的追求,在森林法的修订中必须体现这一精神指向,森林资源的概念也应从这一角度进行定义,据此可将《森林法》第2条拟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保护、利用的,都必须遵守本法.森林资源,是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其他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丧娶、收继及其法律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清代非礼制婚俗中的丧娶和收继习惯为考察对象 ,试图探讨其分布状况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各种方志和其它相关史料显示 ,这两种习俗尽管在各地表现形式略有差别 ,但当时普遍存在于全国范围内。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案例的考察 ,文章进一步指出 ,国家各级权力机构及民间社会对习惯的态度以各自的实际利益和现实条件为基础 ,既存在阶层性差别 ,同时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经学"三胡"之说频繁出现于近现代学者的学术作品中。有学者认为经学"三胡"指胡匡衷、胡承珙、胡培翚三人,也有学者认为经学"三胡"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三人,还有少数学者对经学"三胡"的称法前后不一。现结合具体史料及金紫胡氏家学、胡承珙治经学之实际情况进行梳理,澄清"三胡"之说。  相似文献   

11.
魏晋文学家颜延之既具备良好的儒学文化修养,也深受玄学浸透下的魏晋新经学的影响。无论是与周续之辩难,对《周易》注的“黜郑置王”,还是对《论语》的解说,都表现出了贵简约、重义理等典型的玄化倾向。由于礼学方面的优长,颜延之一再参与国家的礼乐文化建设。在朝廷禁碑的情况下,颜延之援引古制加以变通,为王球作石志,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户类划分一般具有职业与民族并重的双重标准,其中“民户”在与各少数民族人口并列时常简称为“民”或“民人”,所指称的是与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的汉族人群.在清代人口分类语境下,“民”或“民人”明显具有“汉”或“汉人”的内涵.清代民户与各少数民族人户的民族性质差别,是国家人口分类管理与赋税制度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琼 《北方论丛》2016,(2):41-44
“诗在布衣”是清代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这与布衣文人留名后世的创作目的、心无旁骛的创作态度、自小为之的创作轨迹及相对自由的创作过程密不可分。对这一现象及整个清代布衣文学进行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清代文学的面貌,同时,也能够把握文人生命形态的丰富性,深入认识布衣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艳君 《兰州学刊》2006,(10):206-208
为保护旗人的特殊利益,清朝统治者在法律上赋予旗人以特权地位。这种特权地位既表现为旗人犯罪其审判机构的专有性,也表现为其法律内容规定中的减轻处罚或特别规定。但随着八旗子弟的堕落,清朝统治者对律例的许多条款作了修改,使旗人的法律特权地位有所削弱,但实际上清朝统治者对旗人尤其是宗室觉罗犯罪的优容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15.
区际法律冲突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具有独特法律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它是在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人民进行民事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或者说是在一国内部的跨区域民事交往中产生的。世界上许多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都存在区际法律冲突现象。〔1〕随着中国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即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以及日后台湾与大陆实现统一,最终可能出现“一国两制四法”的局面,使中国成为多法域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之间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相互之间的区际法律冲突,其中势必包括收养方面的法律冲突。而香港与大陆在收养方面存在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又具有典型性和先行性。因此,本文全面透析了两地在收养实质要件、形式要件以及收养效力等方面存在的种种法律冲突现象,并就解决冲突问题的原则、方式和途径等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解决好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区际收养法律冲突,不仅有利于促进两地人民的民事交往,而且有利于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儿童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解决大陆与澳门、台湾的区际收养法律冲突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6.
浅谈英语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在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即我们常说的“性”、“数”、“格”三大特点中的“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名词、代词中阴性和阳性的明显区分及其他一些方面。本文不仅探究语言中的这种差别,也探究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奴才,即仆人也。清代旗籍官员对皇帝自称“奴才”,表示特别效忠于“主子”皇帝。它是“阿哈”的汉泽。清初,满族大臣奏事,有的称臣,有的称奴才,显得比较混乱,为了更加规范化,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帝谕令;“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沿袭满族旧俗。久之,满臣奏折无论公事私事,俱称奴才,以为媚也。但也有例外,惟与汉臣会伤之幸奏,则一律称臣。汉人中担任提督、总兵的武职官员,称奴才,与总督、巡抚会衔,仍称奴才,不能与总督、巡抚一律称臣。王公府邱之展员奴仆,亦自称奴才。奴才完全…  相似文献   

18.
“摊丁入亩”政策是清朝初年重要的财税制度,它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保证了国家税收,但人民身上的负担依然有增加的趋势。根据各省在摊丁入亩后丁银征收的数额来看,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丁银增加的现象,而且贫民依然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人丁流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仅有合乎规范的心灵哲学,而且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它已被建构成了心灵哲学中的一个与西方心灵哲学、印度心灵哲学、比较心灵哲学等相并列的哲学分支。王夫之尽管没有使用心灵哲学之类的概念,但在回答他所关心的广泛哲学问题时,对今日心灵哲学经常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极有个性同时又符合心灵哲学规范的回答,尤其是在心理世界的诸主体及其结构、心理的自然化、性情问题以及天赋心灵等问题上阐发了极有学理价值的思想。在价值性心灵哲学中,对圣心的心理标志、形成机理和实现的心理学途径以及心灵转化等都颇有建树,值得挖掘和和批判性发扬。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法律语言研究近十几年来的重要收获,主要包括:理论构架初步形成;语体定位基本明了;语言学、法律学及文化学意义上的 "指错 ",既为文书和文本清扫了瑕疵,又开掘了新的法律理念;语言学理论直接参与案件审理,展示了法律语言研究的新前景。法律语言研究将为语言学在新世纪成为“领先学科 "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