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资产定价与"资产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纲 《学术研究》2003,(9):44-48
本文从影响资本定价的三个因素即预期、财富再分配和“所有者努力” ,分析了资产定价与资产流失的关系 ,认为不应该为防止“资产流失”而放弃国有资产的重组 ,而恰恰相反 ,应该加快国有资产重组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行为公设"与资产定价理论内在联系的分析,为进一步理解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重点论述了资产定价理论各发展阶段与"行为公设"的逻辑关系、各流派对资产定价理论所做的工作及其努力方向,最后分析了资产定价理论发展的趋势。分析表明,"行为公设"的研究直接决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6):84-91
由于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文中假设处于信息劣势的透明交易者对额外投资机会回报率的标准差(方差,投资风险)存在暧昧(ambiguity),这种暧昧性抑制了他们的投资行为,可能导致风险资产溢价过高,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透明交易者是暧昧厌恶的投资者,依据最大最小期望效用理论做出决策,其需求函数呈现出分段连续特征(连续但不光滑)。而不透明交易者,通过支付一定的信息获取成本从而获得关于金融市场的私有信息,其决策依据标准的期望效用理论。通过构建市场出清条件下的理性预期均衡,本文研究发现: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了风险资产溢价,有助于提高资产的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资产价值的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是文化遗产资产?它有什么价值?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成为全球文化、社会和经济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历史文化遗产资产正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是强制性地保护其不受威胁和破坏,还是借助旅游开发方式在经营中实现传承和发展。这其实未必一定是"是"和"否"的取舍关系,应该可以在全面认识文化遗产资产的价值构成之后,以追求均衡的态度来统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遗产资产的管理者、文化旅游的经营者和文化旅游者。三方在经济规律、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各自做出不同程度的让步和妥协的前提下,以全人类的遗产资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为统一目标,能够实现文化遗产资产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体验价值的合理均衡。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区位理论是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区位论的假设条件不断放宽,使其更能在一般的条件下较为准确地解释现实经济,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活动。在现代区位论里,新古典区位论放宽了古典区位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坚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把规模报酬递增当作外生变量,在个体最优化和一般均衡模型下研究区位选择,使区位选择研究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发展;新经济地理学派区位论利用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借助萨缪尔森的“冰山”原理以及后来的博弈论和计算机技术等分析工具,把区位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用严密的数学模型把区域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的内在机制表达出来,努力把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区位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波  郭艳 《学术论坛》2004,(1):81-83
随着资本市场地位的提升,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货币当局的重视。文章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资产价格与货币供给以及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实施是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完善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更加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避免高估资产和盈利。本文通过对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即决策有用观理论说明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必要性,并且通过资产减值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说明采用减值准则的难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利率影响投资、消费从而影响实体经济。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货币政策还通过资产价格的托宾q效应、挤出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和财富效应、消费信贷效应分别传导到投资与消费而影响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资产价格(房价和股价)对消费的影响很小;而在投资方面,房价对投资远大于股价对投资的影响,表明资产价格通过投资对实体经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应适度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市场面临一个大的发展契机。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理论是支撑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本文回顾了包括远期、期货和互换在内的线性衍生工具定价理论以及非线性的期权定价模型 ,并对它们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 ,列举了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实例。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其竞争优势。探讨了地方政府在集群规划中的角色定位 ,指出江西在中部崛起必须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并提出了政府可以采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要素的二次定价与企业剩余的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交易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人力资本要素具有二次定价的特征,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分割不应理解为"间接定价"或"激励".普通生产者也具有剩余控制权.二次定价决定了所有生产者对企业剩余的分割隐含规定于交易契约中.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制约了企业在第二次定价过程中的违约行为,为人力资本要素的第二次定价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主要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学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理论经过60-70年代局部、零散的研究以及80-90年代的拓展与整合,现已具备较高的系统性,出现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经典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首先针对的是最为根本、尖锐的文化差异问题,然后延伸到调整、能力、价值、身份与意义等方面。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范式一直主导着跨文化交际研究。最近,学者们开始对欧洲范式的偏见与缺憾进行反思,提出非洲中心观与亚洲中心观,范式问题已经被提上研究议程。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核心议题的形成、扩展、深化和整合为线索,全面检视该学科理论研究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理论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消费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告别物质匮乏时代,进入丰裕时代。时代的转换要求相应的理论范式的转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关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消费社会研究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源头,并探讨了现行消费社会悖论式的运作方式。最后在综述消费社会已有的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消费社会的建构要求:在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的同时,建立和发展消费的生产范式,从而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和诺奇克分别提出了公平正义论与权利正义论。这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既有分歧,又有相通性。作为当代新自由主义者的罗尔斯和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诺奇克都旨在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发展方案。重视和研究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正义模式,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观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者们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资本、心理资本等新的理论.本文通过回溯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两大理论的发展,针对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提出将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实践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在两个层面上对于技术创新起到显著作用。在组织间层面上,企业与外部实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所产生的信任,减少了知识交换和技术合作的风险和投机行为,加速了知识传递和技术创新;在组织内部,企业内部形成的关联,加速技术、信息和知识从外部向企业的转移及其在企业内部扩散,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9.
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评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的回顾,将国外有关其起源,内涵和表现的理论做一个综合的介绍,并回顾了其两个基本“流派”或两方面观点的争论,通过对这两个流派基本观点的阐述指出他们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不过近年来这两个流派的观点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支持与反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理论对立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与评析,认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效的制度框架,将公司社会责任用权利义务的方式规范化,从而避免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泛化和道德化,将会对现代社会这一基本经济组织制度带来基础性损害.公司社会责任应解释为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危害利害关系人利益的法定义务,即公司负有一般注意义务,使之具有运用私法手段强制履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