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伊丽莎白.白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席慕容是20世纪台湾女诗人。她们均擅长于吟咏爱情,创作的爱情诗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热爱。本文试从背景、思想、艺术等方面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利.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悲情思想,怀疑是她的悲情思想的根源,而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奠定了她的诗歌的悲情基调。从她诗歌作品中的四类主题——宗教、自然、爱情、死亡来进行特点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悲情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先驱派诗人.冰心是我国文学新一代的开拓者、文学家、翻译家和诗人.本文对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女诗人的诗学观点和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和意象.  相似文献   

4.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其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异乎寻常的爱情经历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打动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读者的心,因而产生了跨世纪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第一位意象派女诗人,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诗人终生与诗为伴,凭借超凡的头脑和想象力,把对生命的感悟幻化为神奇的意象。诗人始终保有本真的天性,讴歌自然、咏叹爱情、感念人生,抒发爱、生命、自然的情怀。1775首充满奇丽意象的小诗,彰显出诗人孤寂生命深处的柔美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和柳如是生活在不同时代 ,早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也大不相同 ,在初入人世的人生体验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个是生活充满着幸福和美满 ,一个却是幼年即历经生活磨难。但她们后期的生活有一个相似的时代背景 ,即国破家亡 ,民族矛盾尖锐 ,她们的笔下展现出女性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说明在古代的女性作家并不是只会写男女情愁和缠绵悱恻的爱情。可以说 ,李清照和柳如是是她们所处时代呼唤而出的女诗人 ,是离乱的时代造就了李清照和柳如是这两位享誉中国文学史界的杰出女诗人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女主人公安娜作为一个极富女性魅力、又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各国评论家的关注。文章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道德秩序和她独特的个性入手,分析其叛逆性格特征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变革促成了安娜对爱情,对自由追求,是时代的潮流将安娜推向了反判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和西方最早的女诗人,庄姜和萨福的比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两人都是古代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女性,代表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二者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二者对待爱情及对女性地位的认知有较大出入;她们的诗歌有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情感基调。差异之外,两位女诗人与其诗歌在某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和艾米莉.狄金森分别是中西方很有才气的女诗人,她们的爱情经历各不相同,但对于爱情却有着同样的追求和向往,本文通过她们在诗歌中的意象的对比来展现中西方女性的不同爱情观。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独特的性格和离奇的经历,使她成为谜一样的人,人们很难从她的生活经历中探索她的内心世界,但是她的诗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幅幅瑰丽的灵魂的风景画.文章试从自然、爱情、死亡和永恒等狄金森诗中常见的主题中探索她丰富的、充满热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诗人,她以卓越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全面解析赖特的诗作可揭示她的文艺观点、创作题材、哲学思想及其独具一格的艺术性。而这一切表明,她无愧为澳大利亚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她一生归隐幽居,却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诗歌。文章通过分析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考察她对生活、友爱、自然、上帝、死亡和永恒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期窥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了她是一个勇敢执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爱情诗词代有绝唱.但受封建思想影响,许多人都不愿去研究它,实际上这些爱情诗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婚恋观。这些爱情诗词大致可分为描写婚前男女相恋相交、婚后的感情变化、悼亡三方面。同时,男女作家笔下的爱情诗词是有差异的:男作家笔下的爱情多代言体,时有艳遇或与妓女的恋情,爱情诗词只是他们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方面,而女作家则多自叙传,抒发的大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爱情诗词几乎是女作家创作的全部。再者,受时代影响,爱情诗词先秦时表现为大胆质朴.汉多怨女弃妇的悲诉,魏晋南北朝适情任性,唐乐观向上,宋缠绵徘恻。虽然不同的时代爱情诗词的特点不同,但从这些爱情诗词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已有现代情爱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白朗宁夫人和艾米莉·狄更生是十九世纪英美两国两位杰出的女诗人,本文通过她们的生活道路、爱情经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创新这几个方面对两位诗人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7.
美感渲染下的“死神”——浅析《因为我不能等待死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我不能等待死神》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下的著名诗篇。女诗人以柔美吐折的方式表达了爱情失意后的无限感伤和领悟真理的欣喜,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意象“陌生化”和语言“亲近化”技巧的有机结合、独特的诗歌形式(韵律、破折号等)让读者获得新奇审美体验的同时,也阐释了女诗人自己重要的美学观:美和真理一致并永恒。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透过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探索其中体现出的情感体验,如高峰体验、归依体验、神秘体验和孤独体验,从而揭示狄金森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既爱又怕、既趋且避、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与安娜·阿赫玛托娃是不同国家的两个伟大的女诗人,她们的生活经历迥异,创作道路相似。她们的经历是时代和心灵历程的记录,是精神宝库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勃朗特与艾米莉.狄金森是十九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与女诗人,她们都明显地表现出自我幽闭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各自经历的分析,发现其间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