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院20年来,从事蒙古史研究的科研人员不辞清贫,不避艰辛,筚路蓝缕,安于寂寞,头顶一盏青灯,面对重叠黄卷,纵横驰骋于蒙古史研究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概要介绍如下。一、蒙元史研究蒙古族族源问题是一个学术界争论多年的问题。目前,我国蒙古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源于东胡。留金锁《古代蒙古及蒙古汗国的建立》(1980年)从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论述了蒙古人与东胡的诸多相似、相同之处。认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蒙古族起源于东胡。”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蒙古族通史》(1991年…  相似文献   

2.
《蒙古历史和文化研究论文集》,32开本,157页,收入论文17篇。苏联历史学博士其术德道尔吉耶夫任责任编辑,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社会科学研究所审定,苏联科学出版社西伯利亚分社1989年出版。 17篇论文中,研究蒙古思想史的有两篇。一篇是波波娃的《蒙古社会反封建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巴·苏和先生研究蒙古族文学发展史近二十年 ,曾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文学概要》(1 993年 )、《蒙古文学发展论》(1 995年 )、《蒙古文学发展概要》(1 996年 )等文学史著作。《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便是以前研究的继续和进一步深化。这部 37万字的文学发展史专著 ,体现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标志着蒙古族文学史写作新突破。这是一部研究性、学术性都很强的文学史 ,在一定程度上它已摆脱了以往文学史的教科书心态。以往的文学史多以机械地介绍作家作品为能事 ,努力提供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蒙古史研究领域里,厄鲁特蒙古史研究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作者撰写本文之时,一九八四年度出版了专著二部、发表论文二十三篇、译文和资料十二篇(种)。现作评述如下。一我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研究中国革命史、内蒙古革命史及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时,都十分重视蒙古族革命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是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蒙古族地区革命实践相结合的。1925年,由蒙古族革命战士创办的蒙古族人民斗争史上的第一份马克思列  相似文献   

6.
厄鲁特原是清朝代居住在我国西北边疆的蒙古族。今天生活在新疆和青海的蒙古族,绝大部分是他们的后裔。甘肃和内蒙古境内,也是一部分。长期以来,厄鲁特先祖斡亦刺惕的旋源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中外研究厄鲁特史的学者,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探讨,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未能取得一致认识。中外学者对厄鲁特族源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突厥说,主张厄鲁特的祖先为突厥系族;蒙古说,认为厄鲁特的祖先是纯蒙古系族;突厥、蒙古融合说,把  相似文献   

7.
我校学报编辑部巴·苏和编审的学术专著《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一书于 2 0 0 0年 8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此项成果为内蒙古自治区“32 1人才工程”科技资助项目。本书由以下内容组成。绪编·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概述 :第一论·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及文学史著作概述 ;第二论·当代蒙古文学发展史编撰问题。第一编·蒙古文学主潮论 :第一论·蒙古族史诗文学主潮 ;第二论·蒙古族历史文学主潮 ;第三论·蒙古族训谕文学主潮 ;第四论·近现代蒙古族说唱文学主潮 ;第五论·现代蒙古族启蒙文学主潮。第二编·蒙古文学现象论 :第一论·蒙古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动蒙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科研成果的信息交流,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处、政教系、马列主义研究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情报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蒙哲史研究会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组,联合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四次蒙古学信息交流会。与会者达四百余名。  相似文献   

9.
研究蒙古族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要研究与蒙古族文化具有孪生关系的蒙古学;要研究影响和制约蒙古族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现实状况;特别要从蒙古族文化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认真总结蒙古族文化发展战略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蒙古族文化研究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蒙古史学会主办的《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即将在呼和浩特出版。这一辑发表汉、蒙、英、日文论文共十六篇。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蔡美彪的《脱列哥那后史实考辩》是一篇长达三万余字的力作,材料翔实,论据充分,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李涵、扬果合写的关于元朝枢密院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元代军事系统的体制、人员构成和军事重臣世家的情况。老一辈学者王钟翰、贾敬颜都为本辑写了文章。这一辑还发表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的论文,他们的文章材料充实,观点新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蒙古史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译者按:《东洋史研究》52卷3号载有宇野伸浩的一篇题为《成吉思汗系通婚关系变迁》的论文,角度新颖。作者从人类学的婚姻理论出发,研究了成吉思汗系与其两。大姻族弘吉利部的按陈一族和斡亦刺部的忽都合别乞一族展开通婚关系的变迁情况。因篇幅所限,译者从中摘译了弘吉利部的按陈那颜一族同成吉思汗系通婚关系的变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前言成吉思汗系和众多的部族保持着通婚关系,在这些部族中,弘吉刺部的按陈那颜家族即人所共知的成吉思汗系的姻族之一。该家族世为元宫廷选送哈屯,成为忽必烈系的一个繁盛的姻放一。本文着眼于这…  相似文献   

12.
综观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原理的普及和文学民族性的理论探索、蒙古族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蒙古族诗学理论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宏观解读等方面尤为突出。要想构建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语境,探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首先,必须强调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和健全品格。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不应像过去的批评那样追随于作家的创作之后,成为蒙古族当代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其次,必须强化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多元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事实,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纪,蒙古地(?)陆续出现了一些蒙古人用蒙文写成的史籍,如《阿勒坦汗传》、《黄金史纲》、《黄金史》、《黄史》、《蒙古源流》、《阿萨拉格齐史》等。这些蒙文史籍对研究蒙古史,尤其是明代蒙古史有很大的价值。明代有关蒙古族历史的汉文史料极为丰富,但其内容大多是关于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关系,如军事冲突,以及封贡、互市等活动。对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方壮猷《元史讲义》反映了他在元史研究领域的成就。方壮猷在元史领域的创见涉及蒙古族源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论证蒙古源于东胡的观点,勾勒出蒙古族起源的路径;二是认为达靼与室韦可以混称,解决了蒙元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方壮猷治史惯于以历史语言方法与史料考证相结合,十分重视使用新材料。其学术视野宽广,能够运用国际共通的专业语言,就国际学术界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对话。  相似文献   

15.
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谜语是在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土壤里滋长出来的艺术鲜花。它直接反映着蒙古族人民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因而,研究蒙古族谜语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蒙古族谜语,它首先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孕育成型,尔后经过文人的搜集整理,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和创作。如果我们把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之间问世的蒙古族民间叙事诗  相似文献   

16.
蒙古语言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交际工具,而且是蒙古族文化、历史的载体。它的语法结构、语义构成、语义演变等都表现着特定的文化蕴涵,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蒙古族聚居区进行行政管理要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这不仅仅指汉族领导同志,蒙古族领导同志也未必都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蒙古族文化教育对政府管理牧区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有利于政府在蒙古族文化土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有利于政府决策上考虑保护蒙古族文化、有利于政府在政策上对传承发展蒙古族文化给予扶持、有利于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是东胡后裔诸语言中的一支 ,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室韦人、契丹人的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室韦人的语言被称作原蒙古语。原蒙古语经过一系列突厥化过程而形成古蒙古语。研究蒙古语的形成过程 ,必须结合东胡后裔的历史来观察东胡后裔诸语言的发展 ,及其同蒙古语族各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对原蒙古语的研究 ,于蒙古族族源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萨都刺的族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其诗词创作有独特的成就,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山西古代作家之一。关于萨都刺的族别,历来说法不一。除了答失蛮氏,回回、回纥、蒙古等几种明确的说法外,还有西北人、西域人、色目人等几种笼统的说法,以及“本朱氏子,冒为回回人”、“本答失蛮氏,实为蒙古人”等极其含混的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属于难以解决的历史悬案。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曾经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考证、多肯定萨都刺为回族人,而排除了其它种种说法,认为“确定萨都刺系回回(指现在的回族),理由相当充分。他们论证推理的逻辑是,答失蛮氏就是回回,而“回回后裔即今之回族”。对此,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域,在梳理总结蒙古族文化元素的类型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蒙古族文化元素在呼和浩特市城市广场景观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得出了在呼和浩特市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设计理念,融入了较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但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其手法等方面都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对蒙古族文化元素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