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一书从儒道佛与中医药互动关系入手,既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条件和规律,又从中医药学层面考察和评估了儒道佛的社会历史功能.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儒道思想滋养下的酒文化入手,分析了在中国儒道思想影响下的白酒包装设计现状及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现代白酒包装要提升文化价值,彰显民族风格,就应深入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探究。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尽善尽美""文质兼备""中和之美""天人同构"以及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等观点对现代白酒包装设计的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一文中,林同济立足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以叔本华、尼采等西方现代学说为镜鉴反观中国文艺,提出“恐怖、狂欢、虔恪”的美学主张,既严厉批评了中国传统文化阴柔、禁欲等诸多积弊,又对儒道学说中“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予以高度肯定,在保持民族固有血脉的基础上试图以中西互融、取今复古的方式建构更具现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体系和美学观念,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6.
取象比类思维肇始于群经之首《周易》.它是中华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与现代类比推理有所不同.汉字的建构离不开这一思维;古典诗歌创作也得益于此;更重要的是它是诸子百家及儒道释历代思想智慧的基础.它不仅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审美型文化智慧的体现.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关乎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而且关乎要不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它持一种严谨、审慎、辩证和包容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往往植根于其经典之中。《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点睛之作,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伦理精神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核,从中生发的诸多思想源流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现当代以及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生命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的显学,虽滥觞于现代,但因其对于生命的关切而与《中庸》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成人以及安身立命。《中庸》中饱含生命伦理精神的资源,本文即以此为基,探究《中庸》经典中基于中庸之道、中庸之德、中庸之境三个向度的生命伦理精神,以为应对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伦理难题提供中国式的价值基础与道德语言。  相似文献   

9.
既有研究多顺应阶级话语,以“地主”和“地主阶级”来指称《呐喊》、《彷徨》中的统治者人物形象,而遮蔽了在其时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中他们本有的“士绅”身份.《呐喊》、《彷徨》生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士绅阶层的特征,进而深刻反映了这一阶层在近现代社会剧变中分化、蜕变的复杂历程.从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历程,已经构成《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视野下,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人物谱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文化人格最能体现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人自身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存在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与后现代生态文化三阶段文化观念并存的状况,文化建设要求实现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转型。与此相应,人自身的建设也包含着现代主体性人格的建设和生态文化人格的建设两方面课题。文章还具体论述了现代主体性人格与生态人格塑造的具体方式,认为文化人格的塑造应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主体自身修养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徐晗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54-55,82
在外来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侵袭下,如何坚守中国的文化传统,取得商业利益和文化艺术的双赢,2008年版东方新魔幻电影《画皮》似乎做了成功的实践。从电影《画皮》对原著《聊斋志异》的坚守、传统妇女观的延承、现代爱情观的渗透等在影片中的呈现角度,探讨《画皮》对中国式文化的沿袭与弘扬。尤其是发掘2008版《画皮》所施行的传统文化之魂与现代影像之魄的结合,以此成功诉求现代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因子,进而探寻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儒道释等修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道德根基.弘扬中华传统修行文化,可以开启人的善根和慧根,涵养德性,启发悟性,增长智慧.面对当代精神危机,可以据此建构当代中华文化的生命观,有益于世道的改善和人心的净化.对儒道释等修行之道的阐发,可以揭示中华修行文化蕴含的生命智慧,促进当代中国心学的构建,并对当代的道德重建和信仰追寻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4.
三国文化是三国历史、三国历史文本、历代三国传说演义文本相结合的产物,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国文化大致可分为英雄、智慧、伦理三种类型,相辅相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显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文化在现代的转换则主要表现在伦理文化式微淡化、英雄文化嬗变成审美娱乐文化,智慧文化转变成商战企业文化.这些转换的根本原因与现代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整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和古罗马留给西方现代人最有价值的遗产是民主与法律的理念和实践的经验和制度、机制的模式与架构,而中国古人给现代中国人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是五千年从未中断的人文精神、道德资源和生命智慧.其重大区别是中国的陈腐传统如封建思想以及所谓国民劣根性之类,易于认识却难以克服,而其优秀文化传统却难以认识和不易理解;西方中世纪黑暗的禁欲主义和现代性的负面因素则易于认识而难以克服,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如民主和法律等理念和制度虽然易于认识和理解,但在社会现实的操作层面却难以把握.本文梳理了中西方公民社会的历史嬗变并对其文化传统进行了纵横交错性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儒学建设展现出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本土实践。儒家传统也开始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和治理技术。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中国经验,无法简单地化约为对立、依附或融合,而应视为一类流动的连续体,并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寻求解释。在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社会建设中,当代知识分子与国家的政治动力学问题,无疑是对国家和知识分子互动关系及其实践智慧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17.
胡曲园教授在《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中,向学术界再次提出和论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是难能可贵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凝聚着马克思从早年到暮年长期挥索的思想结晶;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然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中国文化哲学是围绕着如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而展开的 ;其基本内容是对古今中西文化的诠释、比较、评价和选择 ,以重建中国的现代文化 ,进而为重建新的社会模式提供一种内在的深层结构性规定 ;其讨论的焦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诠释和选择 ,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重建 ,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使文化哲学问题的不同侧面得以凸现 ,人们对文化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有所侧重 ,从而使百年文化哲学研究呈现出几个高潮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是儒道互补.但儒道两家都是内圣之学,强调实践理性而忽视认知理性,因而发展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科学.墨家则突显出一种认知理性精神,显示出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墨学的“天志”观念所展现的宗教情怀可以为民主与科学提供超越的价值之源,墨学的“兼爱”、“尚贤”观念所体现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因,墨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可能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融入墨学,使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应是重建中国文化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与90年代初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学术界掀起了对老庄本人、著作及其哲学的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老庄哲学一直成为学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