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东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108-110
元杂剧《连环计》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护汉家江山的正统思想、君臣道义思想、"立功"立名"思想、崇尚智慧(勇武)的思想、爱美的思想、宿命的宗教迷信思想。明人王济的改写本传奇《连环记》与之相较,在基本主题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两剧变化的背后有深层的历史背景、时代文化特色和文人创作心态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清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103-108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的性别视角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祥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109-112,116
《窦娥冤》是元剧研究的重点之一 ,借鉴性别批评理论透视该剧是必要的。两种性别话语在古典作品中的相互缠绕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元杂剧作品诞生在距今数百年的古代社会环境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种种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而在性别话语表述上也就往往会呈现出“多声部”特征 ,对此应作辨证、仔细的分析 ,应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上的作品 ,既不主观贬低它 ,也不人为拔高它。从性别研究角度看 ,可以说《窦》剧在局部叙事上有男权道德的烙印 ,但整体思想上它仍是一部代女性发言 ,替女性鸣不平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何瑞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573-575
从民俗学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部戏剧艺术反映的审美文化意蕴,如剧作构思反映的元代普通民众"大团圆"的审美观念;题材多样体现出的民俗事象的多样美. 相似文献
5.
一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狂放而神秘的风格为世人瞩目。相隔近一个世纪,一部拥有相似另类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两部作品都以怪异闻名于世,两部作品都有惊人的巧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俊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161-162
程式化模式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主题的表达还是剧情的发展线索,无论是创作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还是戏剧的结局,都表现出鲜明的程式化的倾向。这种程式化现象,既与中国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审美观念有关,也与源于人性自身在现实中永远无法得到最终解决的永恒主题有关,同时,还与中国注重伦理文化与"中和"之美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从元杂剧对唐传奇的改编看元代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民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301-303
通过对元杂剧和唐传奇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 ,理出处于文化转型期的元代士人 ,因地位下降、生活窘困而导致心理失衡 ,而改变现状和恢复昔日辉煌的愿望又与政治现实和社会思潮尖锐对立。因此 ,惟有放浪红尘 ,隐逸山林 ,才能使心灵得到麻醉 ,精神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8.
谢真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2-47
通过对明传奇<金丸记>和藏戏<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进行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解析这三部题材相近的藏、汉戏曲所蕴含的优美人性,从而探究藏、汉民族在文化精神上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裴雪莱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86-190
《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明清通俗小说创作开始对世俗生活进行全面细致的再现,并力求突出生活真实的全新阶段。它对当时社会常演的传奇剧目、曲词关注较多,并较早描绘明代嘉庆、隆庆年间传奇各大声腔消长的历史景象,其成书时间与明中期传奇声腔发展状况相互参照,具有重大意义。《金瓶梅》写及明传奇的方式多样,作用不一,虽然有些方面并未完全达到作者创作的预期目标,却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少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43-46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都通过"冤"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都通过"冤"昭示了公理的不可违抗. 相似文献
11.
蓝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141-145
宋、元两代,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呈明显的落差现象.宋代是广西文教发展的兴盛期,科举考试、学校与书院教育取得较大进展,这跟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空前发展分不开.元代是广西文教发展的中衰期,科举不盛,学校与书院教育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这与当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广西地区社会局势的动荡不无关系.尽管发展情况各异,宋元时期广西的文化教育在整个古代广西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均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贾三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73-78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陈晓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56-59
斡脱钱就是指元代的高利贷。元代高利贷现象极其严重,元杂剧中表现了元代斡脱钱范围广、利息高、经营者身份特殊以及借贷需要抵押品等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元代斡脱钱的“厉害”:如到期无法归还,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但元代剧作家对这一现象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写得非常含蓄,这是由元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郝青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43-47
元杂剧中的蒙古语词是元代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印记。蒙汉语言的互相渗透与影响是元代社会语言的重要特征。元杂剧中出现的蒙古语词汇共有一百多个,通过分类分析这些蒙古语词可以发现:元杂剧中的蒙古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具有其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词汇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113-118
元明曲学家对杂剧的分类经历了从以人物类型为主到以内容为标准的过程。夏庭芝的《青楼集》中有关杂剧分类的文字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情况:首先,当时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杂剧是驾头、闺怨、花旦、软末泥、绿林五类。其次,《青楼集》的分类折射出元杂剧表演的发展,杂剧脚色的日益完备,分工的趋向细致。一方面,小旦逐渐成为受爱重的角色,显示出元杂剧外脚的发展。另一方面,花旦成为旦本中颇受欢迎的门类,逐步从正旦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6.
元曲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几代学人的坚持不懈使得元曲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实绩,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20世纪的元曲研究也不免留下了一些缺憾和问题。谋求未来研究的突破,研究思路的转换是重要的,今后的元曲研究可以“讲一点还原法”、“重一点形式研究”、“多一点纵横上下”。 相似文献
17.
赵彩芬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95-98
通过对元杂剧作品及其创作者生平事迹的探讨,由元杂剧创作者的平民化,选材立意的平民化,主人公的平民化,创作原则的平民化,演出的平民化等几个方面论证元杂剧的平民化倾向。从而指出,元杂剧的平民化倾向,正是元杂剧走向鼎盛,并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感召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252-255
元杂剧中存在大量的恶妇形象,这些形象因其模式化表现而具有了符号意义.恶妇形象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除了有其现实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处于现实困境中的杂剧作家需要她们作为一种思想载体来曲折反映社会混乱、自身价值跌落所带来的心灵痛苦,也显示了他们因社会地位下降而引起的心理弱化,以及虚幻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李日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21-25
元杂剧家是开创中国戏曲纪元的第一代剧作家。他们的崛起,意味着戏曲创作过程中编剧与表演的首次明确分工。他们把宋金杂剧、院本尚不具备大容量"叙事结构"的"代言体",与诸宫调尚不具备"代言体"性质的大容量"叙事结构"的"叙述体",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崭新的"代言体叙事结构",确立了戏曲创作以"假定性"为前提,"演故事"为宗旨的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载体,把戏曲推进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胡淑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6):1-3
元代以青楼女性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作品有近二十种。考察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宋元时期"官妓"制度的某些特点:官妓有特定的服装,官妓从良必须落籍,官妓的婚姻有限制的对象,而"上厅行首"是官妓的职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