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伤逝>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作品从艺术手法到思想内涵都和易卜生的<群鬼>有着耐人寻味的可比性.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婚姻家庭题材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和易卜生不约而同地将笔触深入到问题背后.探寻其文化根源,两部作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伤逝>可以回溯到唐代元稹<遣悲怀>及<莺莺传>,<群鬼>则涵盖了欧洲文化内部诸般的对抗冲突.鲁迅和易卜生各自通过作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而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伤逝>承载着鲁迅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信息,既是对朱安命运的直接预言,也是对旧式婚姻生活的回顾与告别.据此,鲁迅对人物原型进行了艺术变形,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式塑造出了"子君"的形象,又以自己为基本原型塑造了"涓生"的形象.鲁迅与"涓生"之间的"镜像效应",使<伤逝>的主题具有自我审视与批判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4.
《出关》在1936年1月发表后,有两种议论,“一种,是以为《出关》在攻击某一个人.……是在讽刺傅东华.……还有一种,是以为《出关》乃是作者的自况,自况总得占点上风,所以我就是其中的老子.”(见《且介亭杂文末编》的《〈出关〉的关》.)这样就把《出关》的批判老子的伟大思想意义,缩小到“斥人和自况”(见下)了,就是他们用“抽象的封条将我的无利于老子的具体的作品封闭了.”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置于中西方文化交接的平台上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其实和西方话语有着神交的一面,但同时,鲁迅对这些话语却又有更具化和丰富的一面.癫狂话语的形构既是对传统文化逻辑暴力结构的批判,同时又是对被压抑的可能性和新的现代性的称羡.而耐人寻味的是,如果重新审视"狂人"形象,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形成中的吊诡之处,它既是反传统的传统主义者和拿来主义者,又是对西方话语进行改编的本土进化论的先知先觉者.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出关》是批判孔丘和老子的历史小说。孔老二和老聃都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开历史倒车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本质。所不同的只是:孔老二是个复辟狂,他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态度与历史潮流相对抗,用尽了毒辣卑劣的阴谋手段,为挽救奴隶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而拚死拚活地奔走效劳;而老子面对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则  相似文献   

7.
自鲁迅逝世至今,传记中的鲁迅形象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可谓一个时代传记有一个时代之鲁迅形象.此文从<鲁迅传略><人间鲁迅><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评传><人之子>这5本传记在鲁迅形象的塑造、心理的探索、鲁迅论敌的评价三方面的差异入手,探讨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方法、文化环境等因素在鲁迅传记中留下的烙印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祝福>描写了祥林嫂在现实生存和灵魂痛苦两个层面的悲剧,鲁迅先生紧紧抓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酷性、虚伪性和欺骗性进行批判,尤其是对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及其对民间渗透所形成的习俗等进行解构,从而完成对封建文化的内在批判.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相似文献   

10.
阿瑟·密勒剧作<撒姆勒的女巫>描述"指认女巫"事件,对愚昧野蛮、荒谬绝伦的宗教制度批判,展示了社会风俗的悖谬与荒诞.  相似文献   

11.
《五猖会》作为《朝花夕拾》中篇幅最短的小文,其阐释境遇在今日看来堪称黯淡,前人大多将其并入鲁迅抨击父权的系列,甚至于将其作为1919年所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脚注。但回归文本本身,比起强烈的价值抒发与议论,《五猖会》投注更多笔墨于游神赛会本身的趣味性,而最终作为全文之眼的“诧异”,除却顺承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谴责“父”之过的主题,似乎另有与之相异的阐释空间存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直被认为是旧中国下层妇女的典型,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通过对这一典型艺术魅力根源的追溯,认为至少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生命的魅力;二是来自人物典型性格的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中蕴涵着孤独、多疑、被迫害、觉醒等多种性格特征与生命体验,所有这些都是鲁迅独特性格和切身体验的“变形记”,因此,要想全面这篇把握作品,就必须从鲁迅的内心世界出发,突破仅用再现理论研究其社会历史内涵的樊篱。  相似文献   

14.
尽管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老聃就是老子,有人认为与李耳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不是,但事实上却存在颇多疑问.其实,如果对司马迁的记载和各种古代文献中的引述详加辨析,我们便可以发现,老子并不是老聃,而是老阳,很可能只是因为字形相混而传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姓名,论证了老子不姓李而姓老、老子名耳字聃的说法;考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老聃,并提出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研究,说明该小说以三为结构支点,通过三次叫卖声串联起整篇小说的框架,用三组人物构建起立体艺术空间,并分别用三组细节塑造简洁、精确的人物形象。尚三性是鲁迅创作小说《示众》时的一种潜意识,而这种独特的描写艺术也是鲁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关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而学界和民间对于鲁迅思想价值和当代意义的质疑,首先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的政治性的“学鲁迅”单向诉求的过度反弹;其次,质疑和反弹不应该以否定鲁迅核心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目的。应该在“鲁迅学”的学术理性的前提下,对鲁迅形象和思想进行还原。与此同时,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革命""国民性"与七斤--《风波》研究视角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致分析鲁迅的小说《风波》中以七斤为代表的村民们的个体意识和思维结构的发达程度 ,可以认为七斤和他的伙伴们不可能有革命的意识和观念 ,批判其麻木、愚昧的“国民劣根性”也失于简单含混。只有摆脱理论框架的束缚 ,贴近小说人物 ,才能准确把握鲁迅关于“立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野草》及相关时期鲁迅的思想矛盾与心态,我们发现了鲁迅真正关心的问题乃是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并由此更深刻地领会他独特的在世选择和精神平衡法则,从而有意识地继承一些更富于特色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