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先秦儒家道德的优先性及其功利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与功利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是,若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这里蕴涵着对儒家原始精神的莫大误解.儒家的确构筑了道德之于功利等的本体优先地位,这是儒家的伟大贡献,但是,在其原始层面上这一优先性却并不排斥相关的功利内容,相反,在表层的对立性中实际蕴涵着的是二者深层的统一性.本文即旨在揭示这一深层的统一性结构,以凸显儒家实践理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白奚 《河北学刊》2001,21(2):107-109
在儒家"仁民而爱物"的古老思想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惧独是传统儒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惧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惧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惧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儒家对"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教化的极端重视导致其"道德信仰"的最终确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钱穆、唐君毅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时,都认同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维取向与思想特质,并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三阶梯".然而历史与现实都告知我们,当道德信仰放大为政治教条并强化至一个极端时,悖论就开始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王硕 《兰州学刊》2009,(8):43-45
文章提炼出“报德”这一伦理范畴,从原典出发指出,先秦儒家报德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分支,其道德原则是以“义”为基础的、指导报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包括三个基本规范:“直”原则、“差等”原则和“私不害公”原则。先秦儒家报德蕴涵着宝贵的伦理资源,对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对儒家的生态思想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自然观、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是必要的.在自然观上,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有独特而系统的论述.在道德理念上,儒家把其最核心的道德理念"仁"推及到对所有生命甚至宇宙万物的爱.在行为规范上,儒家既有在砍伐、捕鱼和狩猎等方面的一些限制措施,又有一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谱》和《人谱杂记》构建了一整套儒家的道德谱系。《人谱》中的人学形上学和工夫论,是理解《人谱杂记》中所记载的儒家圣贤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生命的基础。在儒家道德谱系的构建中,道德生命、道德理性与道德叙事彼此密切相关。首先,儒家道德生命的养成离不开其道德理性的指引。其次,儒家道德理性也需要在"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修养中,使自己的道德理性不至于被私欲所扭曲。最后,道德叙事在其道德理性和道德生命养成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儒者需要在儒家经典的叙事中,把握自我的存在,即在天人之际认识自我,确立儒者自己的道德理性。个体儒者需要在儒家的传统叙事中,透过儒家的群体叙事来发现自己,并形成自我的道德生命。  相似文献   

8.
贾庆军  吴昌 《船山学刊》2014,(1):115-118
"新儒家"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其主要思想是内圣与新外王之结合,即用孔孟道德心性之学涵摄现代科学和民主。而今则出现了对"新儒家"之批评,认为其思想仍停留在血缘社会,其心性(道德本心)之学是抽象形而上学,没有对现实存在价值之肯定。所以,"新儒家"已经不合时宜,现今应进入"后新儒家"阶段了。"后新儒家"要颠倒"新儒家"的逻辑,提倡一种新型的外王内圣之学: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整体的"新外王"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内圣"之结合。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中存在君子、平民之分,道德主要针对君子而非平民,同时君子具有政治与道德双重内涵。现代社会人与人逐渐趋同并走向"同质化",也不再有儒家意义上的君子。由此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儒家道德主体性发挥受限,对普通民众的约束也显薄弱,二是其在君子问题上的混同做法也出现诸多弊端。对此,首先要以道德主体对接政治主体,同时依靠民主法制重塑儒家"礼法"传统;其次要推进官员的政治与道德分离,上述路径都有赖于政治建构来实现,在此意义上,道德离不开政治。  相似文献   

10.
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慎独"是传统儒学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慎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慎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慎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