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意象本质初探葛中义目前关于文学意象概念的阐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意象概念,只是对古典诗词艺术评价的一个范畴,既没有明确而相对稳定的定义,又无比较一致的用法。所谓文学意象,一般以为是作品中意蕴与具象的融合,或谓意中之象,或等于对意...  相似文献   

2.
戴沙迪  彭姗姗 《中国学术》2003,4(4):294-296
何谓世界文学?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即使我们将“世界文学”的范畴加以限定,即只包括那些广泛流传在其本源文化以外的作品,所得到的文本群也不光是难以数计,而且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种类繁多。在这个范畴内,我们可能提出什么主张,使其适用于所有文本,或者说大多数的文本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不同于文类的新类型学范畴,构建型式的提出着眼于文本要素的功能类型,并不一定走向以往文类理论的分类术语目录。构建型式坚持了类型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凸显了文本之于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世界的部分文本策略。构建型式范畴的纯粹形式的特征与文类对于作品属性的包括形式和内容在内的诸多层面的策略把握的差异,也使得构建型式自身也难免一些先天不足。替代范畴与文类之间与其说是替代,毋宁说是一种补充或提示。  相似文献   

4.
牛月明 《文史哲》2001,(3):46-51
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必须首先确立元范畴。“境”是蕴涵着心物关系、言意关系的范畴 ,也孕育着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将其作为中国文论的元范畴 ,至少具备四个特殊的优势 :1 .有独到深广的历史文化积淀。 2 .有切近艺术基本问题的理论基因。 3.有动态开放的理论张力。 4.有广泛深刻的现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性”(Literariness)问题 ,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 ,“文学”(Literature)和“文学的”(Literary)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就文学性而言 ,雅可布逊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 :“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 ,而是‘文学性’ ,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1] 换言之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 ,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 ,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所以 ,“诗对它所陈述的对象是毫不关心的” ,[2 ] 文学的本质特性只能在作品本身 ,而不可能在其…  相似文献   

7.
孙绍振的小说理论突破了传统小说理论真善美三种价值统一的关系,提出这三种价值应该是一种"错位"关系.错位关系在小说中表现为不同人物情感感知之间的多元"错位".孙氏的理论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理论的高度原创.他善于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作品直接进行原创性地概括,这让他能够大胆地对西方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独创的"错位"范畴.这个范畴贯穿于他的全部文学、美学和幽默学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世纪的文学史研究,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实质上是作家和作品研究的扩展和延伸。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深入,人们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文学作品从产生到其价值的最终实现,必须经过创作——传...  相似文献   

9.
一、形式主义审美理论的弊端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从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出发,着力探讨文学的本性及其自身规律,形成多种形态的理论建构.这其间,西方当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从康德有关审美"非利害性"的论述出发,建构出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提出"回到文学本身"的口号.在他们的话语中,"回到文学本身"就是"回到作品本身","回到作品本身"就是"回到语言本身".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被当作文学的本体,被称之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其代表性人物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因此,全书整个是谈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而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所说的"文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语言形式'.这是他们的基本文学观,也是他们解读和阐释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反映论是我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学反映论的质疑和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着重分析了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把审美范畴引入文学反映论是对文学反映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指出了审美反映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一、重建中国古代按受诗学的可能性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派,它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五位年轻的美学家首创。这派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问题,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重新赋予的,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接受美学还把上述思想推广到文学史的研究之中,认为整个文学史都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形成特定效果的历史。接受美学的一系列理论主张给西方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因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  相似文献   

12.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及其作品在汉代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尽管刘安、司马迁、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骚的评价有褒有贬,但他们的批评取向却十分一致:这就是竭力将屈骚评论纳入经学的轨道,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屈原人格及其作品思想性评价的根本准则,以至于从根本上遮蔽和消解了屈骚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和艺术特色.因此,汉儒对屈骚的接受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对两汉文学接受的这一异化现象进行认真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此期文学接受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奥威尔文学创作围绕人道主义思想,以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其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作为人道主义者,奥威尔在其作品中通过关注贫穷、质疑殖民话语、反对极权主义、反对舆论独裁、强调生态保护等主题体现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漱玉词》是女性文学范畴,它是李清照一生的体会,具有自传性质。李清照在词作中大胆刻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超群,高洁,脱俗,纯净,摆脱了男性妇女观的干扰,塑造出女性眼中的美人。女性文学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而宋代李清照的作品就已经演绎了女性文学的实质,从今天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漱玉词》,仍会有新的发现。《漱玉词》,是女性文学中的典范文学。  相似文献   

15.
论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现代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于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问题的认识,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是历史属性说.除了梁启超的有影响的意见外,其他如孙犁认为:史学方法与文学方法并非一回事,甚至是矛盾的;史学重事实,而文学好渲染;史学重客观,而文学好表现自我;就传记作品论,自古以来就被看作为历史范畴的文体.这是文学家的意见.史学家如胡华和孙思白等人也都赞同这一意见.而中国的图书馆学专家几乎是毫无例外地持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文本理论的嬗变影响着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从作品走向文本,又从文本回归作品都拓展了人们对文本理论的认识。文论史上几乎所有像样的文本分析理论都有偏执倾向,各执一端不计其余的文本研究固然入思敏捷,但也往往漏洞百出。在综合考量文学文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本四维论,指的是完整的作品或文本构成应是"四合"而成,包含虚、实、纵、横四个维度或四个层面。四维合一的文本观揭示了文学文本的复杂本性,敞开了文学批评的空间,丰富了文学史的叙述。  相似文献   

17.
乔世华 《云梦学刊》2004,25(2):23-26
成东方由于对摄影文学的建构而发现了审美复合美神,并对之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使得审美复合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范畴。审美复合理论既是我们认识摄影文学独特美学特征的路径,也是我们观察了解世界的重要桥梁,它为全球化注入了生动灵魂。  相似文献   

18.
“意境”作为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特性的最高概括。“典型”则可说是西方诗学中关于人物形象及“性格”理论的核心范畴,在西方文论的现代转向之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从积极与消极方面对我国现当代文论与批评也产生过极大影响。我国文论界许多学者,一般都是将这两个文艺学范畴当作等价的平行的范畴来看待的。李泽厚先生早在60年代初就较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诗画(特别是抒情诗、风景画)中的‘意境’,与小说戏剧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美学中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其基本内容却是相同的”。稍后,有的学者更明确主张:西方叙事性文学主要是塑造典型,因而在美学上相应地发展了典型的理论;而中国的文学主要是抒情性的,因而在美学上相应地注重艺术意境的理论。并以此来概括中西文学各自的基本精神及特征。不言而喻,在许多人心目中,意境与典型是可以互相等同的两个平衡范畴。  相似文献   

19.
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梅 《齐鲁学刊》2006,(4):112-113
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隐喻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