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岳嵩高灵庙碑》是北魏政权在平城定都时期的作品。从文学视域切入对碑文进行考索,可以发现书法学和历史学之外的新价值:碑文沿袭传统汉民族体例,先序后铭,序为主体;铭画龙点睛,概括全文。序文谋篇布局环环相扣、修辞手法运用纯熟;铭文采用四言句式,且和韵程度颇高。这些特点使碑文呈现出典重蕴藉又颇具文采的风格特色,说明北魏平城时期碑文写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文学对汉文化具有较为强烈的认同感和趋同性,接受程度也较为深入。而北魏平城时期的汉化程度和民族融合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近年出土的杨众度墓砖铭文和盖天保墓砖铭文中所载埋葬地点的方位,探知北魏平城郭城城墙的南缘和位于其上的南门、东南门洞的情况,并且了解到以此二门为起点而延伸到中原的并州大道和定州大道的信息。从而说明,墓砖铭文虽然简略,但在北魏历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魏平城外城(京城)北墙位置、北魏杨众度墓砖铭出土地及象魏门位置的讨论,以及平城遗迹之间的古今距离比对,认为北魏及中国古代里制一直以营造尺0.32 m为基准计量长度里,1800尺为一里,折合当今576m;进而推断北魏平城形制当为宫垣、皇城、京城、外郭组成的四重城垣才可与史实相符。《北魏平城辽金西京城市建筑史纲》一书中将京城北墙与宫城、皇城北墙三重合一,值得商榷和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5.
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吉语瓦当高峰期。皇家建筑遗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准、书写能力和书体运用情况。近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砖铭充分证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时期,所有墓中瘗文字砖者,无一不是来自于南朝的贵族以及西来东至的秦凉和两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纥骨)、周(普)、长孙、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亥(侯)、叔孙、车(车规)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连如此简单的砖铭都没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在洛阳大量出现元姓宗亲和其他代姓贵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现了“尉娘”、“苟黑”等代人墓砖。  相似文献   

6.
北魏平城时期的艺术具备民族化、多元融合、雅俗杂糅的时代特征,墓志书法作为墓葬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亦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书体总趋势是由隶向楷转变。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建立起很多草原民族政权,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承袭汉晋遗风的同时汇入草原文明的特质,北凉体便诞生于民众书手之中。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北凉体进入北魏平城墓志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考,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魏太武帝《皇帝东巡之碑》、太武帝《嘎仙洞祝文》和文成帝《皇帝南巡之颂》三种石刻碑记,均为北魏政权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定都时期的石刻作品,其所记内容和书迹不仅可弥补史籍记载的不足,而且对北魏早期书法的研究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石门铭》是汉中褒谷石门“汉魏十三品”之一,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铭文记载了北魏正始、永平年间的褒斜改道和复通石门的经过,热情讴歌了羊祉疏请改道的事迹及主持工程的贾三德的品德和才干。文笔典雅生动,堪称古代铭文中的佳作。 《石门铭》中开篇记载了“褒斜重开”的缘起,称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首倡“重开褒斜”之举,在蜀道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试就羊祉“重开褒斜”及其仕迹连同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一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曾为醴陵一乡绅撰写墓表。这篇墓表载于醴陵一谭姓族谱中,《左宗棠全集》未收,显然是左氏的一篇佚文。它的发现,为确定曾有争议的左宗棠主持渌江书院讲席的时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可据此订正其他史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西周金文中涉及的土地赏赐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对其中一些古文字的考释和古地名的考证提出自己观点。并认为这些资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对于"樂"字的解释,自罗振玉否定许慎之说以后,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许氏与罗氏的根本区别在于,许慎用金文,从鼓悬于簴的象形来解释"■"字,而罗振玉则用甲骨文,从琴瑟附于木来解释"■"字。两相比较可知,许氏的解说不仅符合"乐悬"实际,也与乐器发展历程、重要程度及文字发展阶段相吻合。罗氏的解释不仅不符合甲骨文含义,也与乐器发展时代不相对应。罗氏以后的学者也都存在各自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64为晋穆侯墓,器铭"晋侯邦父"即穆侯费王,他与宋代著录器铭中的王臣叔邦父身分有别,不是一人.与M64同组的夫人墓M62是<左传>、<史记>中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铭是另一夫人杨姞之墓.从宝鸡杨家村发现的宣王四十二年佐鼎知道,姬姓杨国之封已到穆侯临终,故杨姞的婚嫁在穆侯在位的后半,她生存到齐姜所生晋文侯在位的时期,这和M63的14C测定年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与《曹操墓认定的礼制性误判》是姊妹篇。主要将该墓葬呈现出来的考古真实,与可靠传世文献呈现出来的历史真实相结合,对所谓"曹操墓"的真正墓主,进行探索和研判。主要结论是:1.墓葬刻石文字含有丰富而特殊的文化信息,因此带有刻石文字的器物应当是真品,而非后世伪造的赝品;2.从墓葬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信息,可以确立真正墓主的时间、空间和身份等具体指向;3.经过种种具体指向的全面排查筛选,所谓曹操墓的真正墓主,应当是曹操的儿孙即曹宇、曹奂父子,而曹奂是曹魏的末代君主;4.曹宇、曹奂墓园的正式名称是王原陵,具体方位在邺县西面,这在宋代典籍中有确切而可靠的记载;5.各项指标综合比较的结果,曹宇和曹奂是真正墓主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曹操。  相似文献   

16.
山涛故里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取田野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考查了山涛的故里武陟县西小虹村的历史文化,分析了山公墓祠的碑刻资料,走访了口头文学的传承者,收集了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厘清了一些历史史实,为学术界深入研究竹林七贤的游历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采取田野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考查了山涛的故里武陟县西小虹村的历史文化,分析了山公墓祠的碑刻资料,走访了口头文学的传承者,收集了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厘清了一些历史史实,为学术界深入研究竹林七贤的游历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针对衡阳市土地资源的特点以及问题,在国内关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了一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1—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衡阳市10年中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一直处于临界安全与较不安全水平,其中2002年和2003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其余年份均为临界安全状态。整体上来说,衡阳市近10年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不容乐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上,运用中国330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07年平衡面板数据,对“土地财政”假说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正向激励了“土地财政”行为,土地出让收入弥补了财力缺口,同时提高了公共品的提供水平。由此论证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的确是为了弥补财力缺口,是“迫不得已”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量少、质差、后备不足等问题。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走耕地可持续利用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耕地资源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