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南京地区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入手,比较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绩效差异,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和产权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土地承包制的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以及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不稳定性,不利于避免农民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不利于阻止土地的进一步细化,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相应对策,转变农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地权利的分割和配置为主线展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地产权与经营改“公有公用”为“公有私用”模式,“两权分离”得以逐步确立。实践证明,“两权分离”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最优制度选择,其制度绩效得到了充分释放。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该制度安排开始显现出负面效应。“三权分置”是因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其在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维护相关主体权益、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制度绩效。但是,“三权分置”并不排斥“两权分离”,两者将长期并列运行。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要秉持渐进式路线依法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充分预见并防范其可能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正在发生悄然转变,集体所有的、家庭承包制下的雇工经营模式(如“铁麦客”现象)正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小规模土地占有之间的矛盾,还在农村衍生出适应这种生产模式的新型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了巨大的政策效应.然而,按照当时综合环境所设计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本文从现状、反思与重构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 ,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两权适度分离、家庭承包经营为中心内涵的经营格局。从长远发展视角看 ,这种格局显然不能承担起未来我国农业增长的重任 ,其制度创新在所难免。而这种制度创新不是局部的 ,而是涵盖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在中国大体可分为建国以前的混业经营尝试、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权化经营、改革初期的粗放型混业经营以及分业经营模式等若干时期.实施金融混业经营的约束条件,包括多样化经营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权衡、金融企业素质与产权结构、金融市场秩序与金融监管模式、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信托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农地流转新方式,但目前我国农地流转信托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我国在农地流转信托实践中将商业信托公司的混合型信托作为主要方式,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农地流转信托主要方式强制性制度变迁供给的不当。为此,应在充分尊重市场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规律的基础上,适时地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加以促进和规范;应建立混合型农地流转信托审批制度和政府农地流转信托机构制度,并将政府信托方式作为我国农地流转信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化和农村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历经20余年的实践,该政策在沿海诸多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中部地区的土地流转市场却依然不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发展.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根据实地调查获取的资料,对制约当地土地流转的因素作出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作为人口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采取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由于耕地保护产权不清,我国耕地保护制度所达到的效果与预期间存在较大差距。界定耕地保护产权和建立区域补偿机制,以利于耕地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匈牙利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匈有过相似的经济体制背景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历程,研究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分析了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演变过程,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效率、问题与发展趋势,土地市场发展,土地管理的主要法律,土地管理体系,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基础上出现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进程受到了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工作必须以稳定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通过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等措施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社会在土改结束后出现了新的变动.阶级同化和阶级分化的趋势同时并存,新中农和新富农成为重要力量;土地买卖、雇工、租佃、借贷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和以富为荣的价值观重新抬头;基层政治精英开始出现抗衡国家意志和去政治化的离心倾向.从土地改革走向集体化,存在着阶段论、条件论、替代论三种相互关联的转化机制,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动力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实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是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关键和保障。本文是在深入调查青海省海北州农村牧区土地制度创新试点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等四种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及取得主要成效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青海省在加快发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进程、推进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方面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类型的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并不一定如通常所认为的表现为逆向运动;相反,城镇化发展有可能使耕地流失趋向缓和,甚至可能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土地利用方式。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农民乃至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农地提供的保障功能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目前贫困地区农地的利用现状极大地制约了农地保障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在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农地的基础上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制度的完善,构建适合当地经济水平的农地利用制度,实现农地保障功能的最大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汉 《中州学刊》2006,(5):90-92
《物权法(草案)》第132条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自主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但该草案第133条的规定却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在《物权法》的制定中,应该取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限制性规定,并对《土地承包法》的相应规定进行修改,对以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具体要件予以明确。另外,未来立法应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抵押方式和继承方式,建立统一、安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登记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外部利润、效率损失与农地股份合作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能产生经济当事人在现行农地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外部利润,但农地股份合作制度规则内含的矛盾又可能导致效率损失。明确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性质、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农民个人土地股权以物权属性、提高农民谈判能力、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农地股份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合理设置并明晰农地股权、赋予农民农地股份合作社成员退出权等,能有效地提升外部利润,减少效率损失,促进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私法配置土地权利的出发点是土地的经济价值,但《民法典》还必须关注土地的公共性、经济性和人文性,调适不同的土地伦理,突出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特征。土地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或债权不能简单套用法教义学,而必须在土地赋权逻辑和土地权利行使的框架下分析,土地经营权定性的法效果差异主要体现为权利期限和征收补偿。《民法典》将各类合同产生的土地租赁权统一为土地经营权,定性为债权在解释论上最为顺畅,但为凸显"三权分置"的创新意义和强化权利效力,将其解释为物权更佳,且在法理上亦无障碍。权利定性也无需区分不同种类、不同期限的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