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贵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6):27-30
狩猎是先秦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先秦狩猎诗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一幕幕多姿多彩的狩猎图画,勾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狩猎人物素描,具有深厚的狩猎文化底蕴.不仅艺术特点鲜明,而且对汉代狩猎大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达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0-65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3.
郭茂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
狩猎文化是以狩猎活动为中心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相关思想观念组成的文化系统。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资源的日益枯竭,有数千年历史的狩猎文化逐渐走向式微。狩猎文化在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均有表现。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狩猎文学在新世纪出现了勃兴的局面,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第一位作家敖长福概括了鄂伦春族文学的过去与现状,论及鄂伦春族文学的本质、特征、价值与功能。他担忧着鄂伦春族文学后继无人的状况,强调狩猎文化和生态文明是鄂伦春族文学依托的根脉,阐释了鄂伦春族文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乾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88-92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人地主阶级高层大力鼓励农业开垦,并通过对周边的戎狄作战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加速了秦国境内的民族融合。为了安抚被融入的民族和稳定民族聚居地区,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民族融合政策,使其拥有了富庶的町耕农地和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对秦国农业文明的繁荣功不可没。农业文明和民族融合相辅相成,成为秦国崛起和大一统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6.
7.
8.
中国古代王朝“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不仅出现过史家称赞的“大治”局面,而且也出现过“宣王中兴”、“少康中兴”、“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和中兴”、“弘治中兴”、“同治中兴”等“中兴”局面。这些王朝的“复兴”,发生在“大治”盛世之后,面对的是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外族侵扰等内忧外患,为了守住并振兴祖宗开创的基业,“中兴”之主冲决种种羁绊,继承创新,开拓进取,推行“新政”。首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政治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严格选拔官吏,建立德才兼备、廉洁务实的官僚队伍,确保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王朝“中兴”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其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轻徭薄赋,扶贫救灾,调整和改革财政经济政策,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为王朝“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不断调整与边疆各民族和各民族地方政权关系的政策,屯田备边,加强国防力量,为王朝“中兴”创造了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这些“中兴”之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平息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恢复了国家实力,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中兴”局面,使王朝由乱到治、由弱变强,促进了王朝的苟延残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瑞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中国古代诗学有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儒家诗学重艺术(诗)的依存性,即重诗与政治、历史、道德等的关系;道家诗学重艺术的独立性,即重艺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探讨。道家诗学尽管常受压抑,但仍然生生不息,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儒家诗学与道家诗学既有对峙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正是这种对峙与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诗与非诗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2.
13.
李天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1):68-73
民族的融合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建构。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中,颇为重视对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关系的讨论。在民族与文化的构成上,强调中国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主张“文化不以种族而分”。在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上,肯定中原汉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同化力,强调民族融合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不因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而发生变异。同时十分重视以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观点既是传统史学近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新认知,同时也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炳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入主中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本民族遗风,它的作家多以刚直果敢著称。汉族文人在民族融合大潮中,也形成了豪爽粗犷的性格,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和少数民族文人有所不同。民族融合时期众多各族文人具有刚直之性,由此形成崇尚刚健的文风走向,并对柔弱文风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索端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3):41-44
元明以来,由于政治、军事等多种原因,蒙古族和中原等居民开始入居隆务河地区,并与当地原住民藏族接触,交流,并从文化上互相吸收,相互学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长期的共居生活中,互相借鉴、吸引,从文化上形成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16.
熊启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6):666-672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中兴的脊梁.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续接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坚持弘扬毛泽东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他继毛泽东之后,再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他完成了毛泽东提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用新的实践锻铸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许雪敏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中国古代宴饮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礼乐精神的君臣上下的宴饮活动,也有反映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宴饮欢聚。酒是宴饮诗的精神,宴饮诗以酒为媒,激发出诗人的灵感,在诗歌中融入浓郁深厚的感情。在翻译中国古代宴饮诗的时候,应根据诗歌意境,研究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使西方读者充分欣赏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田广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华国家、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会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结合本人提交的学术论文和许多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韩玉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9-12
狩猎文化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灵魂所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首先应当从复兴少数民族的狩猎文化做起,其关键就是建立少数民族狩猎文化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少数民族居民是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并可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狩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思妇诗是一个庞大的诗歌群落。这一方面是由于徭役征戍和科考宦游造成大量的夫妻分离,另一方面是由于文人与思妇有某种境遇同构关系,因而使文人大量创作思妇诗,使思妇诗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文化人伦宗法和礼教本质的影响,思妇诗具有爱情的被动、追求理分之内的情感、乐群意识和文人与思妇双性同体的话语叙述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