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定的伟大的历史目标。“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与矛盾并存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整体、系统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坚持群众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思考“和谐社会”,我们就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有信心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2.
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及“康乾盛世”与“乾嘉盛世”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清朝统治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为史学界一致公认和称道的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康乾盛世”。实际上,与“康乾盛世”同时,还并存着一个“...  相似文献   

3.
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的目标,以“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和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着眼点。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指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它内涵着增长、稳定、公平、民主等诸要素。“和谐”理念的加入,突破了传统发展观中单纯以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的富足程度作为社会基本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由奔“小康”到建设“和谐社会”,内在地蕴含了中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观上的成熟与飞跃。  相似文献   

4.
“自由人联合体”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旨在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分裂性的不和谐问题,使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类整体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而实现“自由人”与“联合体”有机一体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只能是“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汉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明初的“洪武之治”普遍出现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被历史家称道为“盛世”.这种“盛世”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阶级接受了前朝复灭的教训,从而对农民采取了某些让步措施,创造了安定的社会局面;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本文仅就社会安定与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关系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2005年5月21日,由河海大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移民研究中心和社会发展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移民·环境与和谐社会”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论坛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就“和谐社会”、“移民与和谐社会”、“环境与和谐社会”论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和谐社会的内涵郑杭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认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建设,他从三个方面对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刻分析:第一,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社会建设这个词。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社会整个大系统的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是与自然相…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着重阐述了和谐及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十一五”期间广西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条件及影响因素、和谐发展的重点等,并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最新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观、“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观、“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观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理念,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高校党的建设在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和谐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0.
“三个社会发展目标”和艰苦奋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三个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三个社会发展目标”需要艰苦奋斗作动力支撑。为此,必须在强认识、树形象、讲沟通、求实效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金陵瞭望》2006,(20):11-11
中央为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哲学界、经济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有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9世纪初发表的《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找根据;有的从《共产党宣言》中找来源;还有的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提倡的“天下大同”。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制、统一律令和度量衡,直至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世”。都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论证;还有的甚至从思想文化史和文字学的角度来考证“和谐”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秩序的复杂性走向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就必然地像自然界一样显示出日趋复杂的历史规律。国际社会秩序多方面趋向复杂性的现实是对一切领域的“冷战”性思维的明显否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这是社会诸方面复杂性发展使然。正视并充分利用社会秩序的复杂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执政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更有实效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质所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哲学思想的又一次深度理解、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和”取向与“致和”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辨明“贵和”取向与笃行“致和”工夫。“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和”的体认,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惟其如此,在“贵和”的价值取向上许多流行的观念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此不进行一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工夫,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和”的取向难免导致“失和”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早期“治世”概念道、儒、法、墨诸家并用,后被佛教化用,最终主要成为儒家治国的理念。“治世”的内涵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等是最主要的内涵。“治世”这一概念,还催生出了一系列衍伸内涵,并与之成体系,比如治世之音、治世之礼、治世之文、治世之诗、治世封禅、治世祥瑞。“年号加盛世”的组合概念,古人使用得极少。在典籍之中,盛世主要运用在“唐虞盛世”“三代盛世”等三代时期,“开元盛世”古人称为“开元之治”,鲜有“康乾盛世”的提法,“年号加盛世”的概念多为今人对古代国家物阜民丰状态的概括。作为概念的“盛世”运用多于“治世”可能还要到近代以后。“三代之治”与“贞观之治”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套治世体系:前者是虚构可层累的概念,往往被学人借用为申说自身治国理想的工具;后者实际发生过,是古人艳羡与师法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必须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鉴于此。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文章对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进行了论述,目的是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相对剥夺感”。本文对“相对剥夺感”的涵义、构成、产生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并初步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它的社会控制。同时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报》2005年9月29日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大厦》一文。该文以宣传“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名,却散布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杂音之一: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和谐社会”,“宣扬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必然是“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内外反动势力”。该文在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说:“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和谐社会”。这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我感到这个观点是很不准确的。胡锦涛同志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渊源时指出:“按照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新型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法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就是中国政府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繁荣和团结,通过共建和谐世界为中国外交提供意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我们称之为中国发展的“双和模式”。对内构建和谐社会,研究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对外共建和谐世界,树立大国形象,以及促进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的影响。阐述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