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狂僧”鲁智深僧人形象对前代文学作品和史籍中僧人外表举止描绘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展示在“骂佛犹益真修”;“狂侠”鲁智深僧人形象对前代僧人行侠仗义行为描写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展示在“替天行道”;在创作手法上借助正衬法和反衬法的运用,使鲁智深形象有特立独行之妙;谶语诗嵌入《水浒传》中,成功地把握了鲁智深一生走向,是小说借助谶语诗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对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有其开拓性和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中的"恶母"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守寡多年,对儿子产生过分依赖心理,而对儿媳有仇视心理的这类母亲形象。作为一个群体,恶母形象具有典型特征。但多数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这个群体中具体形象的差异性。作为现代文学中两个恶母形象的典型,《孔雀东南飞》和《原野》中的焦母形象具有不同内涵,造成这种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就在于男女作家视角的差别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产生的南朝刘宋时期,正是佛教从边缘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时候.其编纂者们大多崇信佛教,其所述人物,多与佛教关系密切,甚或直接为佛教僧侣.这些富有个性化的崇佛士人和佛教僧人的群像,艺术地再现了佛教在东晋时期的活动状况,对后来《僧传》的撰写,尤其是僧人形象的生动描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古代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涉及僧人形象者并不很多,在《清平山堂话本》中有《简帖和尚》和《五戒禅师私红莲》两篇。较之可见,两篇所涉及的故事题材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后者较前者在变迁和发展中出现频率更高,内容亦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模式和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李娃传》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路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勋章和地母两种不同的特质。由此,我们发现了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下男性对女性的两种品格形象。  相似文献   

7.
方外传记中的类传,是专门记载性质相同、行为相近的僧侣、道士或世俗教徒事迹的一种传记形式,它产生于魏晋时期,以后代代相承,颇有发展。其中《高僧传》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僧人类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则记载了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总计56人西行求法的事迹,是一部具有国际意义的僧人类传。明清以来,民间佛教与居士佛教开始发展起来,因此,描写世俗教徒的类传也得到发展,清代彭际清所编的《居士传》,可谓居士类传的集成之作。僧人类传在形式上受到史传中的类传的影响,但是在记载内容、思想观念和叙事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述的经典,亦即所谓疑伪经.日本古写经中的《清净法行经》和《毗罗三昧经》为《大灌顶经》的证伪提供了新的证据.而兴圣寺写经《大灌顶经》卷一前之所以抄《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度星经》),是出于与《大灌顶经》佛教仪式互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太平广记》异僧小说整体上代表了晋唐时期僧传文学的叙事成就,有着宗教性、史传性和审美性三位一体的叙事特征。其神异叙事善于融通佛教哲思和启悟佛性体认;史传叙事注重烘托神异观念和突出宗教真实;审美叙事重视刻画僧人形象和描绘宗教神奇。  相似文献   

10.
从两宋佛经注疏对《文心雕龙》的直接引用情况看,僧人引证的根本目的在于阐释文体,因此,这从教内视角印证了《文心雕龙》的文体学属性。若从引用者的教派属性看,其主体是天台、华严、律宗和净土僧人,禅宗僧人较少见,原因或许与禅僧喜欢诗文尤其是诗歌创作而对佛经注疏不甚关注的文化品格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古代僧人的撰述中有不少地方是对《文选》及其注本的引用,通过初步排比、爬梳相关材料,可以发现这些僧人撰述既有助于《文选》的传播研究,也为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余玮 《华人时刊》2009,(8):76-78
这里是中国首次发现保留最完整的山村明清古建筑群,是北京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投名状》等多个著名影片场景都来这里取景,这里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研究与试验》阶段报告江苏课题组为了完成国家教委下达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研究与试验》的课题任务,江苏省成立了以省教委中教处袁云亭处长为首的近20名成员组成的课题组.其研究工作分...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现存各类宋濂文集中均未收录的三篇文章。三篇佚文是:《唯庵然和尚语录序》,载于《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载于《恕中无愠禅师语录》;《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载于《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三篇文章均发现于僧人文集中,其对研究宋濂与佛学、宋濂与僧人的交游以及宋濂全集的编辑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一般称之为"乡歌",《彗星歌》是保存到现在的新罗诗歌作品中最古老的乡歌作品。《彗星歌》产生于公元6、7世纪,作者是新罗真平王时代(公元579-631)的大僧人融天师。《彗星歌》不仅采用了巧妙的表现手法,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元十四世纪末叶,正值中国元、明两朝鼎革之际,日本南北朝幕府武士争雄之秋,一批日本僧人作为使者来到中国,明朝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川、陕与云南,终洪武之世未能建立正式的中日邦交。在此时期旅居云南的日本僧人其名可考者,有:鉴机先、天祥、大用、宗泐、演此宗、镜中照、斗南、桂隐、昙演、如瑶等,而昆明五华寺僧宗戒、西山僧石隐、大理感通寺僧南江等疑亦为日僧。他们中有的是“发云南守御”,有的是“南窜客”,有的也可能是“游方”僧。他们是见于历史记载中的首批旅滇的日本人,有的就长期流寓云南而“云归滇海”了,故嘉靖《大理府志》、万历《云南通志》的《古迹》中载有“日本四僧  相似文献   

19.
唐代僧人,以怀素为法号者本有二人,一为玄奘弟子,俗姓范,京兆人;一为衡山僧人,俗姓钱,零陵人。由于二人同名号,又同是有名书僧,因此,后代多有将二者混为一人的。我这里考证的是中唐时代的书僧怀素,对玄奘弟子怀素,略而不论。 中唐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人称“草圣”。传世书作有《自叙》、《苦笋》、《食鱼》、《藏真》、《千字文》诸帖。  相似文献   

20.
有关《水浒传》人物原型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均未涉及鲁智深。本文从五台山和相国寺僧人的武事活动入手,探讨鲁智深形象的可能来源,认为鲁智深的形象是创作者们充分汲取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素材创作出来的。另外文章还分析了《水浒传>对鲁智深武功(特别是腿功)的描写,认为这些描写都出自书会才人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